本台讯 离开广发医院四天了,又收到了“战友”——王亚珂的问候:“亲爱的战友,一别几日了,这几天可好?一定要好做防护呀,咱们一起都健健康康的!”一股暖流流过心田,非常时期的非常情谊,更难能可贵!
一场大疫,猝不及防!封城、隔离、生离、死别、救治、防疫,病毒在肆虐,武汉在风暴之眼,一线的医护苦撑着与时间赛跑,全国各地的白衣天使们风尘仆仆,奔赴武汉抗疫一线。就这样,我与王亚珂的团队不期而遇。
河南周口援鄂医疗团队一行七人,三医四护,全部来自于淮海医院。他们组成的是一个救治医疗团队,来了后发现首要任务是建立正常的医疗秩序。诚如是,我们虽是武汉本地的医护志愿者,却没有防疫防护的经验。
齐尼军医生(左二)与淮海援鄂医疗队的第一次会面
淮海援鄂医疗队副队长王亚珂(左二)、袁素华(左一)
团队到达的当晚,他们立即进入工作状态,与指挥部联络协商工作的开展。第二天,兵分两路:王亚珂、顾磊两位主任协同广发本院员工进病区熟悉环境,规划布署防疫工作。同时段,袁素华护士长带着两位护士对所有参与救治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普及防护知识,重点培训防护用品的穿脱。口罩之下,我见识到了王亚珂干脆利落的风范,说话条理分明,行事果敢迅速。口罩之上,那一双双真诚的眼睛传递给我们的是激情,是温暖,是信心!当所有的前期布署工作完成,全员信心都已提升时,他们又把医院的管理权交还给广发原管理层,所有成员则全身心扑入到病人的救治业务上去。
物资紧缺的当口,远程视频查房,尤显重要。在广发的那段时间里,工作群里每天信息不断。其中对一位糖尿病人的线上指导用药让我印象深刻。那位72岁的病人基础疾病多,自带的胰岛素用完了,后续药物一时又无法送进来,患者的血糖一下子就飙升到32.7,张春霞——淮海医院的副院长,内科副主任医师, 通过视频指导广华本院的两位年轻医护。张院长从患者的饮食说起,利用医院现有的降糖药物,一点一点的指导如何用药,叮嘱医护多次测血糖,随时查问血糖值,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当时钟悄然划过零点,张主任对着连线那端的医护说:“我陪你一起等病人的血糖结果。”我的眼睛湿润了。要知道,张主任白天已经进病房查房工作了一天了!
当网络上各种信息铺天盖地的时候,当一座千万人口的城市一下子宁静下来的时候,当一线的医护们逆风而行的时候,如何保护好这些最美白衣天使,其责任尤为重要。袁素华——淮海医院院感感控专家,这位小医护们眼中可亲的阿姨,我眼中可敬的大姐,自从来到武汉,就没休息过一天。不是在院外培训提升员工的防护意识,就是在院内巡查防疫漏洞,督导防护工作。每天上班之前,进入病房的医护们在穿戴防护用品,她必在一旁监督检查大家防护品穿戴的严密性。
有天医院要转送几位病人到方舱,袁护士长当时自告奋勇陪送病人去目的地,因转运工作的接洽不易,那天袁护士长从早八点一直坚持到晚八点,一身厚重的防护服,十二小时的不吃不喝,我真不知道这位大姐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顾磊——淮海医院重症监护科主任,团队里唯一的男性。话语不多,执行力强。线上,他是指导的专家,线下,他亲力亲为,带队查房。
史永攀、周思瑾、丁阳阳,这三位80、90后的护士妹妹,每天替换着进病房服务。虽说与患者有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但那纯正的河南腔成了武汉人耳中最熨贴心灵的话语!有位病患称赞她们是游曳在各个病房里最可爱的小鱼儿!
在两万多援汉的医疗人员里,河南周口淮海医院团队只是其中很平凡的几位,但他们的一言一行围绕在我周围,让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温暖与真诚!寒冬总会过去,春天终会到来,待到樱花烂漫,我们一起相约武汉!武汉,也终将记住你们!
周口广电全媒体记者 杨璐
编辑: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