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县赵德营镇:从“一人独唱”到“万人和声” 草根歌手带领乡亲唱响文明新风

2025-11-14 16:15:21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 本台讯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11月12日19:00,在沈丘县赵德营镇祥德路上,58岁的洼刘营村村民刘春喜调试着音响设备,熟悉的旋律响起,二三百人自发围拢成圈,男女老少

 本台讯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11月12日19:00,在沈丘县赵德营镇祥德路上,58岁的洼刘营村村民刘春喜调试着音响设备,熟悉的旋律响起,二三百人自发围拢成圈,男女老少,和声而唱,不远处,架在三轮车上的手机屏幕里,抖音直播间点赞量迅速破万,评论滚动:“想家了”“真想去现场唱一首”……

一人一车一音响,他为何要自费为家乡搭起“流动舞台”?时间回溯到2021年,常年在外务工的刘春喜,为照顾年迈父母,选择了返乡,回乡后,他发现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闯荡,留下的大多是老人与孩子,晚饭后,大家不是看电视就是在家待着,缺乏更多元的文化娱乐生活。

“能不能让大家一起乐呵乐呵?”这个朴素的念头,在他心中破土萌生。说干就干,他毅然拿出辛苦积攒的1万元钱,购置了专业的音响、话筒和设备。“一开始家里人也觉得不理解,觉得我乱花钱。”刘春喜回忆时,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但我觉得,钱花了还能再挣,能让乡亲们脸上有笑模样,这钱就花在了刀刃上,这劲儿就使得对。”

起初,只是在洼刘营村,晚饭后,他把三轮车开到村头空地,自己先唱几首老歌“暖场”,渐渐地,有胆大的村民接过话筒,接着是两个、三个……从韵味悠长的《朝阳沟》选段到激情澎湃的《我和我的祖国》,从深沉的豫剧到时尚的流行歌曲,小小的村头,化身为没有围墙的乡村剧场,歌声、笑声、掌声,此起彼伏。

从“小院独唱”到“跨村巡演”,唱响乡村新气象。从洼刘营村出发,刘春喜的三轮车轱辘,承载着歌声与欢乐,越转越远,邵庙村、马楼村、盆尧村……全镇33个行政村,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不管刮风下雨,只要乡亲们需要,提前打个招呼,俺就去。”

他的三轮车后备厢里,永远备着两支话筒,“一支主麦,一支备用,谁想唱都可以上来,舞台不分大小,快乐不分彼此。”小学生们会勇敢地唱起儿歌,年轻人吼出心中的流行曲,老人们则沉浸在他们挚爱的豫剧、坠子书中,妇女们随着节奏跳起广场舞,甚至有返乡青年被氛围感染,主动帮他调试直播设备,教害羞的乡亲如何从容上镜。

据统计,截至目前,这样的“星空演唱会”已累计超过1200场。

从“文化种子”到“治理活水”,歌声如何润泽乡风文明?读懂何为文明乡风,就要看到村民们眼中的光、心中的热,就要明白他们的“精气神”从何而来。“过去我们‘送戏下乡’,群众是旁观者,而刘春喜的模式,是‘种戏在乡’,在村民的‘精气神’里读懂文明乡风,让群众成为主角。”赵德营镇宣传委员蒋宇飞说道。

在镇党委政府的鼓励引导下,刘春喜将反电信诈骗、孝善敬老、人居环境整治等内容融入他改编的唱词和互动环节,村民们也开始自发改编歌词,《六口人》变成了宣传孝道的新曲,《朝阳沟》选段融入了移风易俗的内容,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创作,让党的创新理论、优良乡风在欢声笑语中深入人心。

此外,赵德营镇依托“流动舞台”建立“群众议事角”,党员干部利用演出间隙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现在我们和群众一起唱歌跳舞,心里话自然就聊开了,很多工作也就好推进了”。赵德营镇党员干部张远征深有感触。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党建+乡风文明’建设,打造更多特色文化品牌,培养一批文化能人,让更多的‘刘春喜’涌现出来,以文艺点亮乡村、以文化赋能乡村,文化‘软实力’能够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赵德营镇镇长杨晓丽说道。

周口广电融媒体记者  沈琳桂  通讯员 刘艺文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