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尚浓 三川万事兴】沈丘县赵德营镇:“新风”升学礼取代“旧俗”升学宴

2025-08-21 16:17:07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本台讯 没有喧天的锣鼓,没有铺张的宴席,更没有沉重的“人情债”。8月20日,沈丘县赵德营镇洼刘营村“两堂三中心”内,一场简朴而庄重的升学礼正在举行,学子、家长们围坐一堂,畅谈未来,寄语

本台讯  没有喧天的锣鼓,没有铺张的宴席,更没有沉重的“人情债”。8月20日,沈丘县赵德营镇洼刘营村“两堂三中心”内,一场简朴而庄重的升学礼正在举行,学子、家长们围坐一堂,畅谈未来,寄语青春,一个个美好的祝福、一句句殷切的嘱托,取代了传统“升学宴”。

“以前谁家孩子考上大学,少不了要大摆宴席,亲朋好友碍于情面也得随礼,主客双方都压力不小。”洼刘营村党支部书记赵红霞介绍,“为了破除陈规陋习,减轻群众人情负担,持续推动移风易俗,我们村在镇党委政府指导下,已经连续两年为新考入大学和研究生的学子们举办集体升学礼,以文明新风取代铺张浪费的‘升学宴’”。

“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全家都很高兴,但也很发愁,亲戚朋友都说要摆酒庆祝,这笔开销对家里来说不小,而且大操大办也觉得没必要。”刚刚考取周口师范学院的刘鹏同学坦言,此前对是否办“升学宴”感到困扰,而村里举办的这场集体升学礼,让她和父母都松了口气,倍感温暖。

近年来,为遏制攀比浪费之风,减轻群众人情负担,沈丘县赵德营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坚持破立并举、疏堵结合,采取“源头管控+精准劝导+全域宣讲”三维模式,持之以恒破陋习、树新风:一方面,把移风易俗写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全程监督指导,并及时对遵守规定、树立新风的家庭进行表扬,对违规大操大办的行为进行公开劝导和公示,形成鲜明导向;另一方面,针对特定家庭,如“逢九”寿宴老人家庭、新生儿家庭、高考学子家庭等,主动上门沟通,以“唠家常”方式倡导“喜事简办不攀比”“升学感恩不设宴”,有效预防了大操大办的发生。同时,该镇依托镇村干部包组负责制,285名干部化身“新风宣讲员”,深入33个行政村,用通俗易懂的顺口溜、身边真实的故事,与村民“掏心窝子”,在“唠家常”中凝聚共识。如今在赵德营镇,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时代新风深入人心,文明节俭、健康向上的新风尚蔚然成风。

活动中,洼刘营行政村为每位学子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个崭新的行李箱,既祝愿学子们鹏程万里、前程似锦,也鼓励他们轻装上阵、勇敢地去追逐梦想,家乡永远是他们的坚强后盾。

“这个箱子,比吃一顿饭有意义得多!”刘晨雨同学抚摸着崭新的行李箱,笑容灿烂,“它装下的不仅是行李,更是家乡的期盼,我会带着这份嘱托出发,踏实走好求学的每一步,将来用所学回报家乡。”他的父亲刘立坡站在一旁,频频点头。

据悉,该村还建立了学子档案,跟踪了解他们的学习成长情况,并计划寒暑假组织返乡学子开展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储备人才。

“庆祝升学本身是件好事,但方式必须文明、健康、向上,这种形式让焦点重新回到了教育和成长本身,我们通过举办集体升学礼,不仅表达对学子们的祝贺,更旨在树立一种价值导向,那就是比排场、比阔气不如比家风、比成才。”赵德营镇镇长杨晓丽说道。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移风易俗就是‘铸魂’的关键一环。”沈丘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德营镇党委书记卢琪珍表示,“为学子举办集体升学礼,不仅是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求的基层响应,更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涵养淳朴民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具体体现。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新方式,通过‘小切口’推动‘大变革’,让文明新风蔚然成风。”

周口广电融媒体记者  沈琳桂     通讯员  刘艺文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