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台讯 夏日龙湖,波光潋滟。陈楚故城遗址公园游步道上居民漫步,不远处平粮台古城遗址博物馆新馆矗立,游客在五千年前的城垣遗迹前惊叹。这古老与现代交融的景象,折射出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以文物为笔、创新为墨,在黄淮平原上书写文化赋能发展的新篇章。
近日,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周口市淮阳区文物局“守好用好文化遗产 深度赋能县域发展”案例获评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
在淮阳广袤田野,“百米一孔,见土知史”的拉网式钻探持续五年,让60余处沉睡的史前遗址重见天日,为城乡统筹发展埋下坚实文化基石。该区493处不可移动文物近九成散落乡野,如何守护?淮阳构建严密保护网,河南省内率先成立县级文物局,压实区、乡、村三级文保责任;175名民间文保员行走阡陌;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建豫东考古研究中心,引专业力量扎根。
平粮台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变化深刻,新博物馆与全域环境整治工程让古迹焕新,公园建设更累计惠及周边受雇村民人均增收近6万元。遗址保护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田野夯土遗迹成了百姓增收城乡融合的新“增长极”。
淮阳老城曾与陈楚故城、龙湖湿地保护矛盾突出。五年前攻坚启动,千余户居民搬离占压内城城墙遗址的建筑,清运19万立方米垃圾,随后考古勘探、本体保护、游步道铺设等有序展开……曾经棚户连片之地,蝶变为9公里环城墙遗址公园,“四门八景”,古迹可触。“以前破房子烂路,现在成了家门口的公园,带孩子遛弯都舒心!”附近居民李阿姨的笑容是最好见证。
乘周口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机,淮阳区人民街、老淮中等历史文化街区启动保护修缮。文保单位、工业遗产、历史建筑重焕生机,老城居民生活品质稳步提升。
农历二月,太昊陵前万头攒动。千年庙会升格为“周口伏羲文化旅游节”,2024年节会期间游客280.6万人次涌入,旅游综合收入达8.98亿元,两项指标同比增幅均近150%。“文物+非遗+旅游”的叠加效应,让古庙会释放空前经济动能。
一条串联“城脉、水脉、文脉”的文物主题游径,将太昊陵、弦歌台、画卦台、陈楚故城等龙湖文化明珠有机串联。历史遗迹与碧波交辉,“城湖一体”的独特魅力,让淮阳在“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画卷中绽放。“没想到体验感这么好,超值!”郑州游客王先生的感慨,成为市场口碑的最佳注脚。
从平粮台考古现场到游人如织的古城公园,从千年庙会的烟火到环湖游径的惬意,淮阳诠释了“保护第一”的时代要义。散落田野的遗迹成为乡村振兴支点,深埋地下的历史转化为文旅融合动能,古老城墙沧桑蜕变为百姓共享风景——文物活起来、百姓富起来、城市美起来的愿景,正在羲皇故都化为可知可感可参与的生动现实。
周口广电融媒体记者 许猛 通讯员 赵思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