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方寸”阵地激活公共文化服务“一池春水”

2024-06-25 11:35:44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本台讯 华灯初上、夜色正浓,经过提升改造的川汇区关帝庙广场上歌声激荡、舞步飞扬;周口市文化馆“周末公益剧场”舞台上,文艺汇演有声有色、观众掌声如雷;利用废旧厂房改造而成的文学馆、党史馆、博物

本台讯  华灯初上、夜色正浓,经过提升改造的川汇区关帝庙广场上歌声激荡、舞步飞扬;周口市文化馆“周末公益剧场”舞台上,文艺汇演有声有色、观众掌声如雷;利用废旧厂房改造而成的文学馆、党史馆、博物馆古色古香、韵味十足;一个个社区、乡(镇)综合文化中心相继落成,一场场有声有色的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接连举行;12个公共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347个县级文化馆分馆、图书馆分馆,4735个农家书屋,再加上37个“道德书屋”“城市书房”,一座座各具特色、各有主题的文化服务阵地散布在城乡上下,以其“小而美、小而全”的独特魅力和舒适便捷的品鉴体验,吸引市民纷至沓来;一店一景、别具一格。窗外,是车水马龙的烟火市井;窗内,是静谧安逸的书香世界……人们漫步在沙颍河畔,徜徉于水天一色的生态美景之中,品味着花香书香,体验着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高品质精神享受。

据了解,近年来,周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补齐文化阵地和文化服务的短板弱项入手,不断升级文化空间硬件,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周口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经典诵读、“悦读”分享、大师讲座、艺术沙龙、街头艺人、创意市集、乡村春晚等服务和活动,改变着人们公共文化服务的接受方式、欣赏方式和体验方式,多元化、个性化的优秀文化种子在家门口“深种”,向社区、乡村延伸。利用闲置老宅加以整合利用,收集村内算盘、煤油灯、织布机、家谱族谱等老旧用品打造一批村史(乡愁)馆,因地制宜建设了170多个城市书房、市民驿站、文博空间、商圈文化空间、村史馆、非遗传习所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正以百花齐放的姿态,不断扩大覆盖面和适用性,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诗意生活,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文化获得感。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迅速、服务渠道进一步拓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对接跃上新层次、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如今,临港新城可以说是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城市书房、道德书屋、文化驿站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抬脚去借书”“免费读青年夜校”“夜游博物馆”“打卡图书馆”“组团看美展”,成为三川大地、城乡街头一道品质文化风景线。

据周口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他们紧扣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盘活整合全域人文、历史、文物遗存等资源,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坚持市县级层面以完善功能补齐短板为重点,以提升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核心,以建成符合标准的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主要任务,建成公共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1个,县级文化馆分馆177个、图书馆分馆170个,农家书屋4735个,形成了以“12个公共文化馆”为点,带动“20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615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由线到面的全方位提升。

“在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中,鹿邑县老子文化博物馆获‘文博艺术空间’,太康县‘魅力刘’获‘美丽乡村文化空间’,沈丘县美术馆获优秀‘基层文化空间’……”周口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共文化服务从来不是“独角戏”,而是琴瑟和鸣的“大合唱”。为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实效性,进一步推动周末公益剧场向纵深发展,他们先后命名周末公益剧场演出基地12个,被命名的单位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探索,广泛开展公益演出,为周末公益剧场添动力、增活力。市图书馆以流动图书车为纽带,以馆外借阅点为平台,建立一个服务机动灵活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新增市人才之家、梁寨村等馆外借阅点6个,建成馆外借阅点45个,每年开展送书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层活动50多次,送书4万多册次。另外,全市其他公共文化场所数量近年来也在不断增长,全市目前各级各类博物馆22家,每年举办活动1300多场,惠及群众360多万人次;市科技馆、市美术馆、市文学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非遗传承展示馆等场所也积极组织开展“点亮科技之光”“书画摄影作品展”“文学讲座”“童心向阳”“非遗宣传展示”等主题活动,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多元需求,推动全民参与、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蓬勃发展,让群众享受到公共文化建设成果,让文艺之花在三川大地播种、盛放。

周口广电融媒体记者  许猛 通讯员 陈胜强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