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乡村光荣榜”系列人物候选名单出炉 周口市多人入选

2020-10-31 15:09:13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本台讯 为充分发挥农村群众身边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按照省文明委工作安排,从2020年5月起,省文明办组织开展了“乡村光荣榜&rdqu

本台讯 为充分发挥农村群众身边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按照省文明委工作安排,从2020年5月起,省文明办组织开展了“乡村光荣榜”系列人物选树活动。在各地层层选树推荐的基础上,经评审委员会严格评审,提出了2020年度河南省“乡村光荣榜”系列人物候选名单120个。按照选树办法和程序,现将候选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2020年10月31号至11月4号。我市多人入选,分别为:

好媳妇

王  较 商水县化河乡高楼村村民

王较,女,1965年7月生,商水县化河乡高楼村村民。她数十年如一日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爱人,支撑起和睦家庭。1989年,在煤矿工作的丈夫不幸遭遇意外事故,导致高位截瘫。31年来,她忠贞不渝地守护着高位截瘫的丈夫,用无尽的爱心化解着丈夫身体和心灵的痛苦。2014年,丈夫又突发脑干出血不省人事,她走遍亲朋好友借钱为丈夫治病。如今的王较除了照顾丈夫、婆婆以外,一有时间就去参加公益劳动,打扫公共卫生、义务植树护树等,她被评为“励志脱贫户”“孝顺媳妇”,多次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表彰。

好丈夫

党兵来 商水县巴村镇董村村民

党兵来,男,1966年8月生,中共党员,商水县巴村镇董村村民。他与妻子患难与共,移植自己的肾脏挽救妻子。2003年,党兵来的妻子被查出患有严重肾病,只有肾脏移植才能挽救性命,他毫不犹豫,毅然决定筹钱给妻子做肾移植手术。在苦苦等待捐赠无果后,他主动开始配型,当发现自己符合移植条件后,他又果断捐肾救妻。有人劝他再三考虑,他没有丝毫动摇,捐赠了自己的一个肾脏,挽救了生命垂危的妻子。17年来,党兵来与妻子相互扶持,生活美满幸福,他用舍身救妻的行动诠释着夫妻的相濡以沫,被村民传为佳话。

王昌恒 周口市淮阳区刘振屯乡泥河村村民

王昌恒,男,1943年4月生,周口市淮阳区刘振屯乡泥河村村民。他坚强善良,用爱为妻子孩子撑起一片晴朗天空。2005年,他的妻子急性脑出血,开颅手术后进行了长达7个月的医治,但最终还是成了植物人。他毅然担起了照顾妻子的重任,白天为妻子喂药喂饭,换尿袋,洗衣做饭,晚上要起来七八次为妻子翻身拍背,15年来他没睡过一次整觉。在他的护理下妻子平安生活了15年,创造了医学上的奇迹。王昌恒十几年如一日,含辛茹苦地照顾植物人妻子,用宽厚的肩膀挑起家庭重担,他身上折射着患难见真情的人间大爱。

好儿女

王运志 商水县新城街道陈庄村村民

王运志,男,1946年8月生,中共党员,商水县新城街道陈庄村村民。他兄妹九个,又是家中长子,父亲去世的早,为了分担母亲压力,他早早便承担起家中的重担。为了给兄弟们盖房,他省吃俭用,带着全家人吃粗粮,省下的细粮给母亲吃。白天在外面劳累一天,晚上回家陪伴母亲拉家常,时常陪母亲上街转转、哄她开心。两个弟弟相继去世,一个弟弟患脑梗,妻子也离世而去,他没有被一连串的打击压垮,打起精神,继续精心照顾百岁的母亲。他常说,只要母亲在,他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年过古稀的他,把母亲当成了宝,几十年如一日用亲情和孝道呵护,真心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幸福的家庭。

彭保强 太康县常营镇常北村村民

彭保强,男,1968年5月生,太康县常营镇常北村村民。53岁的彭保强在家中排行最小,母亲95岁了,一直跟着他生活。看着母亲年龄越来越大,彭保强便有了“趁着母亲身体还好,带她游世界”的想法。2019年,彭保强借款9万元买了一辆面包车,带着母亲从家乡出发,5个月途经山东、安徽、江苏、福建、广东、海南、云南、广西、贵州等12个省市,让母亲看遍了祖国各地的山山水水,欣赏沿途的风景,为的只是让母亲在有生之年能多走走看看,让母亲高兴。他的孝心感动了家里家外,家人们经常发微信红包作为对他的支持,走到外省的当地人也为他的事迹感动,主动捐赠食品物品、提供游览便利条件。一路走来,他的孝心爱心故事感动着周围所有的人并持续地传递了下去,他用陪伴对母亲作着最长情的告白。

好邻居

杨  荣 周口市淮阳区鲁台镇季桥村村民

杨荣,女,1968年7月生,周口市淮阳区鲁台镇季桥村村民。她善良淳朴,常年照顾邻居孤寡老人,受到群众交口称赞。杨荣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因儿时患骨髓炎,落下终身残疾,她一边照顾大儿子,一边不忘照顾老弱病残的邻里。张运生老人是杨荣的邻居,患病无人照料,杨荣义无反顾地担负起照顾他的责任,为他端茶递水,洗衣做饭。为更好地照顾老人,她和丈夫商量,直接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中一起生活。老人患病活动不便,她每天背着老人到户外晒太阳,老人因腰椎受伤住院,她跑前跑后照顾了40多天。20多年来,杨荣一家悉心照顾着这位非亲非故的孤寡老人,谱写了一曲人间大爱赞歌。

好乡贤

段志军 郸城县巴集乡屯民村人(河南通冠集团董事长)

段志军,男,1971年2月生,郸城县巴集乡屯民村人,河南通冠集团董事长。多年来,他一直情系故里、回报桑梓,积极组织在外乡贤回馈乡邻、建设家乡,积极为家乡的敬老院及小学修缮房舍,添置电教电器设备,资助民办教师,让农村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牵头筹资400余万元无偿投入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路灯架设和乡村环境治理等建设,有效改善村人居环境,让家乡好起来、美起来,激发村里在外人士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反哺家乡的积极热情。疫情期间,他紧急调度疫情防控物资,向周口及郸城县卫健委捐赠价值80余万元的医用防护口罩,为助力家乡疫情防控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好支书

王七峰 周口市川汇区城南街道刘方平村党支部书记

王七峰,男,1976年5月生,中共党员,周口市川汇区城南街道刘方平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坚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以乡风民风提升推动全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围绕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大时间节点,组织孝敬老人文艺演出及送温暖活动,开展“星级文明户”认领和好媳妇、好公婆、好儿子等先进人物评选活动,评选星级文明户76户,在文化广场设立“孝、诚、爱、仁”四德榜进行张榜公布。购置图书室书籍5000多册并长期对村民开放,利用滚动屏、黑板报、宣传栏等,广泛传播遵纪守法、崇德向善的优良传统,努力构建文明新风尚。牵头成立“健身舞蹈队”“陀螺队”“老年夕阳红乐队”等文艺团队,出资1万元购置服装道具,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积极开设“晚8点”党课,并借力远程教育平台开展种植、养殖、新技能等实用技术培训,协调所在地企业就近用工,带动周边就业450多人,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在王七峰的带领下,刘方平村先后获得河南省文明村镇、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文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采写:周口广电全媒体记者 张博越

编辑:陈盼超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