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时节的南岭北麓,在宜章县天塘乡千亩烟田里,30台红色旋耕机整齐列队,随着技术员李建国挥动绿旗,机械轰鸣声霎时惊飞一群白鹭。种烟大户杨志明俯身抓起一把新翻的泥土:"往年这时候要雇20个工,今年这些'铁牛'三天就整完了。"
田间课堂开讲:种烟大户的"铁牛"初体验
"这台机器转弯半径多大?陡坡地会不会侧翻?"在现场观摩会上,杨志明围着农机转了三圈,把疑问写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技术团队当场演示了15度坡地作业,当看到农机自动调整平衡系统时,老杨的眉头舒展开来。这种"眼见为实"的推广方式,让该县农机覆盖率同比提升42%。
"师傅带徒弟":农机手培训上演"故障突围战"
4月的培训基地里,25名学员正经历"魔鬼训练"。教练组在农机上预设了12种故障:油管堵塞、履带脱落、传感器失灵......学员黄美华在模拟田间突发状况中,5分钟内完成故障诊断和配件更换。"现在碰到问题就像解数学题,步骤都刻在脑子里了。"她说。这样的实战化培训,使农机故障自主排除率提升至78%。
24小时待命的"农机急诊室"
深夜11点,黄沙镇维修点依然灯火通明。技术员陈永刚刚修好一台液压系统故障的起垄机,手机又响起铃声:"杨师傅的播种机卡种了?我20分钟到!"这样的场景在烟区已成常态。该县构建的"1小时服务圈",通过6个中心站点和3个流动服务车,让农机趴窝时间缩短了65%。
考核表里的"机械经":亩均用工从12个降到3.2个
在赤石烟草站的考核公示栏里,一张张数据对比图引人注目:机械化移栽效率达人工5倍,亩均用工成本从420元降至210元。更让烟农惊喜的是,采用精准播种技术后,出苗整齐度达到91%,比人工提高23个百分点。"现在种烟像绣花,机器比人手还稳当。"正在签收验收单的烟农李卫国说。
现场特写"铁牛"背后的智慧升级
在笆篱镇试点基地,技术员正在调试新引进的培土机。通过北斗导航系统,机器能自动识别株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更让烟农称奇的是搭载的智能监测系统——当土壤湿度低于标准值时,控制终端会自动推送补水提醒。"这哪是农机,分明是田管家。"正在学习操作系统的"90后"新农人刘俊打趣道。
转型进行时从"人扛牛耕"到"数字种烟"
站在自家200亩烟田里,杨志明掏出手机展示烟叶生产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的土壤墒情、气象预警、农机调度信息在屏幕上跳动。"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数据种烟。"他滑动屏幕调出对比图:采用全程机械化后,亩均增收380元,综合生产效率提升40%。
当地县烟草公司分管烟叶的副经理智磊透露,未来,他们将试点推广植保无人机和物联网监测系统,大力推进智慧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争取打造湘南烟叶生产新样板。
随着又一批新型农机驶入田间,这个湘粤交界的传统烟区,正沿着"机械换人"的轨迹,书写着现代烟草农业的崭新篇章。(胡镕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