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解决流动党员管理中阵地功能不足、管理虚化弱化、作用发挥不够等难题,近些年来,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通过设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站),为流动党员提供学习交流、志愿服务平台,让流动党员流动不脱管,有家更有为。(4月15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建好服务“大本营”,让流动党员找到家。党员流动到哪里,组织的温暖就该跟到哪里。要在车站旁、工业区、社区里建起“红色驿站”,像便利店一样随处可见。驿站里摆上家乡的党报党刊,备好急救药箱、充电插座,让风尘仆仆的党员歇脚时能喝口热茶、翻翻书籍。更要设立“党员管家”,帮忙对接租房、子女入学等头疼事,让驿站不仅是学习室,更是解忧杂货铺。
开设云端“充电站”,让学习教育不断线。流动党员不是断了线的风筝,手机就是最好的“红色充电宝”。要开发“流动党员学习包”,把党课剪成五分钟的短视频,用方言讲政策、用动画说党史。建立“线上主题党日”,让天南海北的党员在群里晒心得、比积分。每月推送“红色家书”,把家乡变化、组织问候装进电子信件,让学习像刷朋友圈一样自然。
架起双向“连心桥”,让作用发挥有舞台。流动党员不是客人,而是共建家园的主人。要在社区组建“新老乡邻服务队”,让外来党员带着技能参与垃圾分类、邻里调解;在企业成立“技术帮帮团”,老师傅在线解答家乡产业难题。建立“微心愿”认领墙,谁家老人需要陪诊、哪条巷子路灯不亮,党员扫码就能接单。贡献积分可兑换体检套餐、技能培训,让付出有回响、奉献有温度。
打造返乡“新干线”,让反哺家乡有通道。流动党员是家乡的“移动资源库”。要建“乡情直播间”,逢年过节让在外党员云端看村貌、议发展;开“金点子信箱”,把大城市的好经验变成家乡的巧办法。设立“返乡创业孵化站”,为带技术、带项目回来的党员提供低息贷款、减免租金。让游子的乡愁化作振兴的力量,让每次归巢都带来新希望。
织密保障“防护网”,让流动不流失。管理流动党员不能靠“打游击”,得建智慧档案。开发“党员电子身份证”,扫码就能参加活动、缴纳党费;建“流动轨迹图”,用大数据分析聚集区域,精准投放学习资源。更要设立“困难互助基金”,党员生病住院、子女升学时送上组织的关怀。
流动党员管理,考验着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当驿站成为港湾,当手机变成课堂,当他乡成为热土,这些穿梭于城乡间的“红色候鸟”,便不再是漂泊的个体,而是新时代党建图谱上跃动的音符。(作者:胡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