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 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丨不走寻常路

2025-11-17 09:28:44 来源: 大河网-河南日报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本报记者 尹江勇采访许为钢,经常能感受到他身上特立独行,“反套路”的一面。早在20多年前刚认识许为钢的时候,他就是我见过的农业科学家中最“现代”的一位。不仅平时着装有款有型,重大场合更

本报记者 尹江勇

采访许为钢,经常能感受到他身上特立独行,“反套路”的一面。

早在20多年前刚认识许为钢的时候,他就是我见过的农业科学家中最“现代”的一位。不仅平时着装有款有型,重大场合更是西装革履毫不含糊。他还爱好体育,接受记者采访时会聊对流行电视剧的看法。他说:“搞农业的,就非要穿得‘土’吗?”

但是他穿着皮鞋也能下地,每年深入农村指导生产的行程都有几万公里。早些年缺乏测定品质指标的仪器,许为钢和团队就用嘴嚼麦粒、舌搅面筋的方法,每个考种季节,他们都要嚼搅数不清的样品,直到麦粒磨坏了大牙,口腔搅出了血泡。

在农业科研上,他更是不走寻常路,擅长以超前的眼光感知育种的方向。大多数人还在研究小麦产量的时候,他已经在优质小麦的领域精耕细作,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不断育出一个又一个经典的代表品种。

接受媒体采访,记者问他科研过程中最艰苦的时刻。他却说,从来没感受到什么是艰苦的时刻。从事科研就像运动员上了赛场,全身心投入其中,享受过程便已足够。

记者试图挖掘他生活中的更多细节时,他笑着推辞。“一个白发老头那些琐事,翻来覆去地写没什么意思。我倒是觉得可以好好写一下我们的团队,有一批人在育种领域干得很出色,他们值得社会更多地关注与认可。”

采访回来,翻看采访记录,我想了解的问题,院士说得很少,但是值得书写的东西,他说了很多。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