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证监会对华福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的批复正式落地。从11月4日接收材料、当日受理到7日办结,全程仅用3天——这不仅刷新了外资入市审批的速度纪录,更成为10月27日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审批与开户“一件事”《服务指南》实施后的首例实践,为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写下生动注脚。
外资准入的“效率革命”,源于制度设计的精准发力。此前,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审批法定时限为10个工作日,今年以来平均审批用时约15天,而新规明确承诺5个工作日办结,华福国际的3天获批更是实现了“超预期达标”。这背后是“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原则的深度落地,通过整合资格审批、外汇登记、账户开立等全流程事项,将原本分散的办理环节变为 “并联推进”,让外资入市流程从“多站式”变为“一站式”。这种变革不仅缩短了审批周期,更降低了外资运营成本,用政务服务的“加速度”回应了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的期待。
三日速批的意义,早已超越单一案例的效率价值。作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风向标”,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的优化折射出中国从“要素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从2025年《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印发,到六部门修订《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降低投资门槛,再到此次“一件事”办理模式的推行,一系列政策形成闭环,既拓宽了外资进入渠道,又通过“绿色通道”等差异化安排,为主权基金等长期资金提供了更便捷的入市路径。截至9月底,我国合格境外投资者已达913家,今年以来新增55家,外资持续加仓的背后,正是对中国市场制度环境与发展潜力的双重认可。
值得关注的是,效率提升并未以放松监管为代价。新规在简化流程的同时,强化了信息披露要求与中介机构责任,通过“前端优化+后端监管”的平衡,构建起“放管服”协同的开放生态。这种“宽准入、严监管、高效率”的模式,既符合国际资本市场通行规则,又彰显了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正如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所言,制度型开放的核心,是通过规则对接与流程优化,让外资“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从瑞银集团控股瑞银证券成为首家外资控股券商,到安联集团获批筹建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再到如今外资准入的“三日速批”,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蹄疾步稳。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当下,这种以制度创新提升开放质量的实践,不仅能吸引更多优质外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更能通过资本流动带动技术、管理经验的交流互鉴,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动力。
外资准入的“3 天速度”,终将沉淀为制度开放的“常态温度”。随着更多外资机构享受到新规红利,中国资本市场将进一步提升国际吸引力与定价影响力,在全球资本配置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而这种“以效率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的良性循环,正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特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