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新闻人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在“初体验”中学会坚持,在挑战前从容应对,在挫折中不断成长。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份对真相的追求、对社会的关切,始终是新闻人最珍贵的底色。
今天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让我们跟随他们职业生涯里“初体验”的脚步,走进新闻人的世界,感受他们的热忱与坚守。

致中央驻豫和全省新闻工作者的慰问信
中央驻豫和全省新闻工作者:
岁月流转四季更替,妙笔勾勒时代华章。
在中原大地层林尽染、硕果盈枝的美好时节,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之际,我们共同迎来了第26个中国记者节。在此,谨向奋战在新闻战线的全体同仁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向长期关心支持河南新闻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最令我们欢欣鼓舞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河南考察调研,为新征程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指向领航、擘画蓝图。广大新闻工作者聚焦“两高四着力”,用生动的笔触、温暖的画面,记录中原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生动实践,激发全省上下坚定信心、踔厉奋发的昂扬斗志。从年初“拼抢一季度”到“接二连三”,再到“奋战四季度”,大家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用脚步丈量中原大地的万象山河,用镜头捕捉河南发展的竞进节奏,讲好出彩故事,唱响时代乐章。从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主动作为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布局落子,大家全景展示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河南实践;从抗旱保苗时的引水灌溉到秋粮抢收中的颗粒归仓,大家全程见证粮食大省的责任担当;从殷墟甲骨的文明密码到龙门石窟的千年瑰宝,大家用心传承厚重绵长的中华文脉;从怀“枝叶情”办民生事到进“一扇门”解千千结,大家用情传递万家灯火里的善治温度……这些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心共情的新闻作品,让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跃然纸上,让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历历在目,让科技创新的突破瞬间定格永恒,让文旅融合的独特魅力绽放光彩,让生态保护的青绿画卷徐徐铺展,让开放包容的自信风采更加彰显……大家奏响时代凯歌、赞美美好生活,不愧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顶层设计,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当前,全省上下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昂首阔步、砥砺前行。希望中央驻豫和全省新闻工作者更加积极地服务全省大局,更加主动地学习好实践好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1+2+4+N”目标任务体系,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深入基层、践行“四力”,转作风、改文风,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在这个属于大家的节日里,衷心祝愿广大新闻工作者笔健文丰、再创佳绩,祝福大家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
河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2025年11月8日

新媒体编辑
“阅读”是邂逅,“常读”是信任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谢丛蔓
收到这个题目时,我正在推送河南日报微信公众号。窗外华灯初上,屏幕上的光标不停闪烁——像极了我这12年,在无数个深夜里与文字相伴的样子。12年,足够一个新闻“小白”长出皱纹,也足够让很多个手足无措的第一次,沉淀成生命里最珍贵的记忆。
我的第一次迷茫,是面对一个零回复的留言区。像等待戈多一样,等待着第一个陌生读者的反馈,那种寂静,比任何一次采访被拒都更让人忐忑。
我的第一次落泪,是因为一段30字的读者留言:“谢谢小编,让我知道有人在默默温暖着这座城市,明天我也想去当志愿者。”原来,我们这端坐在电脑前的敲打,真的可以与远方的心灵同频共振。
我的第一次通宵,不是为了赶稿,而是为了守护。守护一篇重大报道在凌晨准时推出,守护一次推送的顺畅无阻。
……
从笔端到网端,从报纸到微信公众号,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那份“再核对一遍”的执拗,和按下“发送”前,心里掠过的那一丝与12年前并无二致的紧张。
于是,你看到了这些数字:
一则常规时政报道,几小时内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一个全国两会新闻“周边”,引起省领导关注;一篇不到600字的短评,赢得中国记协和广大网友的双重点赞……从2023年全年的4篇“10万+”,到2024年的32篇,再到2025年上半年的63篇——不断跃升的指标背后,是河南日报微信公众号小编们无数次的“头脑风暴”,是对标题每一个字的反复斟酌,是对开头第一句话能否在3秒内抓住读者的千百次打磨。
我们的“常读用户”从28%提升至55%。这比任何“10万+”都更让人为之自豪。因为“阅读”是一次邂逅,而“常读”是一种信任。
这不仅是河南日报微信公众号通过持续一年的粉丝活跃度培育工程取得的“成绩单”,更是作为一名微信公众号小编的底气和自豪。
12年了,我的战场始终在这方寸之间的后台。我从一个只会复制粘贴报纸内容的“搬运工”,变成了一个需要洞察每寸屏幕后喜怒哀乐的“产品经理”和“心灵捕手”。
此刻,我又要点击“发送”了。相信河南日报的粉丝们,一定会因我们的内容,感到温暖,获取力量。
出镜记者
脚手架上与摩崖造像的一眼千年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孟月
系着安全绳,脚下是现代化的钢铁支架,抬头是穿透约1700年历史的目光……这是我第一次在如此特殊的环境中出镜。2025年3月,浚县大伾山摩崖大佛启动580年来首次大型整体修缮。我的任务,是带观众直击这座“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摩崖石佛的修缮现场。
这座始凿于十六国后赵时期的大佛高22.29米,距今约1700年。穿过防护围栏,我仰头才能看清它的全貌。施工负责人指着那条狭窄的通道说:“胆子大的话可以上,胆子小的话就在下面拍。”
“当然要上去!”那一刻,我没有丝毫迟疑,因为我深知记者与现场之间不能有距离,新闻直播的魅力就是能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新闻发生的真实现场。穿戴好防护装备,直播开始,脚手架随着脚步轻微晃动,我手扶钢管,心里既紧张又兴奋。高处风大,交流基本靠喊。脚手架之间的作业平台上,工人的安全帽下汗水直流,却没有人脱下手套擦一擦。
爬上脚手架最上层的那一刻,初春的微风裹挟着石粉掠过面颊,抬起头正好可以看到大佛的眼睛。阳光落在他风化的脸上,沟壑里积着经年的尘土,衣纹边缘还能看到模糊的彩绘残迹。那些原本记在纸上的“历史厚重感”,突然变成了眼前可触的细节。
我忘记提前准备的主播词,只是如实描述所见:“大家可以看到,大佛脖颈处的斑驳脱落比较严重,这些裂纹的修复是本次工程的重点……”没有华丽辞藻,只是把我看到的细节一一讲出来。通过近距离观摩,在接下来专家介绍修缮的重点和步骤时,观众得以更直观地认识和理解。
那天的直播不算完美,与预设步骤有一定出入,过程中时有停顿,不过直播效果超出预期,网友们讨论热烈。下来时我才发现,手僵得发沉,裤腿也被脚手架勾出了个小口子,我攥着还没缓过劲儿来的手,终于松了口气。
后来,我去过殷墟、到过仰韶、登过商城墙,都比那次爬上脚手架的感觉要稳当,但我始终记得那个与摩崖造像对视的瞬间。
脚手架会拆除,大佛将焕然一新,而我也在一次次采访中逐渐成长。从对稿照念到学会根据现场情况调整解说,变化的不仅是站立的位置,更是报道的方式;不变的,是想要把真实的现场呈现给观众的那份职业信念。
文字记者
第一次换个方式描绘春天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赵一帆
“王师傅,立春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希望的开始!”
多年以后,当我再次点开《春的希望》这部短视频,开篇这段简短的对答,依然能瞬间将我拉回那个充满挑战的冬天。
那是虎年春节前的腊月二十七,年味渐浓,我正准备启程回家,却突然接到任务——负责制作“细说二十四节气”系列短视频,首期“立春”需要在5天后推出。
习惯与纸打交道的我心中很是忐忑:文字记者的笔可以描绘春天,但镜头里如何呈现?
寻找答案的过程比想象中更加波折。当时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采访通行困难重重。再加上再有两天就是除夕,多数人已沉浸在团圆氛围中,联系采访屡屡碰壁。“走投无路”的我只好求助老家亲戚,直到腊月二十八下午4点,终于联系到一位愿意配合的种粮户——尽管起初我并不确定,他身上是否有“故事”。
时间紧迫,容不得思考,我与摄影师孔昊当即决定:先出发,去现场找新闻点。
到达目的地已是晚上6点,我们直奔老乡家中。围坐在暖洋洋的火炉旁,就着刚出锅的馒头,一起聊收成、谈愿景,不像采访,完全是拉家常。
说到新年打算,王师傅语气中充满了踏实:“去年暴雨,小麦晚播了半个月,多亏科学管理,苗情补回来了,长得不比往年差。今年我打算再流转100亩地,希望年底能换辆新车。”炉火映照着他质朴的脸,温暖又充满希望。
那一瞬间,我忽然明白了——立春,不只是一个节气,更是一种信念。尽管历经风雨,但春天终将到来,希望始终在这片土地上生长。我们所要呈现的,不正是这份平凡却坚韧的“春意”吗?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思路清晰后,一切都水到渠成。除夕当天,我们顺利完成了文案、采访与拍摄。返程时,郑州已是万家灯火。
那一年,疫情反复,“细说二十四节气”系列却始终步履不停。24次奔赴,24个故事,全网阅读量突破3000万。
如今,媒体融合已成常态,但我始终难忘《春的希望》。这希望,属于田野中不辍耕耘的人们,也属于每一个在时代浪潮中重新定位、勇敢出发的新闻人。
版面编辑
见证版面上的历史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晓霞
1月22日凌晨3点,顶着寒风走出报业大厦大门,不禁深吸一口气,心中紧绷的弦终于松了片刻:再过几个小时,印着“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胜利闭幕”字样的报纸就会发往全省各地,一场持续多日的硬仗在一个寻常的周三结束了。
1月17日,全省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对于我们这些去年才加入新闻出版部的年轻编辑来说,从默默的“关注者”转向两会报道的“亲历者”,心中不免有几分忐忑——如何更好地将全省瞩目的重大时政新闻,在报纸版面创新呈现?
是准备许久,却又觉准备不够。
提前数日,总值班室办公桌上,历年的河南两会版面早已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个个不经意间折起的纸角标记着不同人的翻阅痕迹。渐渐地,一处处细节填充进脑海,胸中多了几分笃定。
每年的两会,既有延续,又有创新。于是,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这些变化——看看今年的两会大家在议论啥、两会中提到的高频词有哪些、哪些心声最适合呈现在版面上……直到深夜,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声从未停止,大家在思维碰撞中寻找共鸣,将每一次的灵光乍现视若珍宝,变成版面上的一个个好标题、好提要,日后谈起来还会相视一笑。
是第一次经历,却又觉似曾相识。
几百个日夜,一次次从报业大厦三楼东景观区穿过,近年来与重大时政报道相关的版面就挂在走廊的醒目位置。路过的我们,时常被一个个定格历史的精彩版面吸引,伫立、凝望、思索。
在完成最后一天两会报道的版面后,再次匆匆掠过廊道,我恍然意识到,一代代夜班编辑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版面对话过往,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此刻,翻开省两会期间的版面,每一个字都是沉甸甸的。回想起来,纵是第一次经历,却似乎早已在脑海中有了无数次演习。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对于守着出版最后关卡的纸媒编辑来说,这句话的意义更加特别。一张纸的保存时间,远比一个编辑的职业生涯漫长,这份工作尤其需要我们带着对版面和文字的敬重,在小细节上下大功夫,将历史定格于版面之上。
摄影记者
镜头后的抗洪记忆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琮
每年整理电脑里的新闻照片,鼠标触碰到2021年7月的文件夹时,新乡抗洪的画面便会清晰浮现。那不仅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刻骨铭心的采访经历,更让我读懂了镜头背后的重量与温度。
那年夏天,新乡强降雨致凤泉区大块镇告急,共产主义渠与百泉河漫堤,洪水溢出后,淹没低处的大片农田和邻近的村庄,陈堡村、块村营村上万名村民被困。政府部门迅速集结力量,消防救援支队的橙、蓝天救援队的蓝,还有无数自发赶来的民间救援者的身影,在洪水里织成一张生命救援网,争分夺秒转移群众。
作为摄影记者,我和同事邵可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我们跟随消防救援队抵达一线,车队行至高速口便被洪水阻挡,只能换乘铲车向高地挺进。我把70—200mm长焦镜头挂在脖子上,站在摇摇晃晃的铲斗里,一手扶着车身保持平衡,一手按动快门。水下杂物随时都会磕碰到铲车底盘,溅起的洪水打湿了衣襟,可眼前的冲锋舟、铲车、半挂车接力救人的场景,容不得我有半分退缩。
来到块村营村村口,村民紧临百泉河修筑了一条临时水坝,阻挡洪水漫堤。水坝前,嘈杂声一片。就在这时,一辆救援铲车缓缓从村里开出来,车斗里站着一位年轻妈妈,怀里抱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宝宝,孩子睡得正香,小脸蛋蹭在妈妈怀里。看着坝外漫到腰间的洪水,妈妈抱着宝宝的手微微发抖,下车的脚步顿住了,眼神里满是犹豫和恐惧。两位志愿者二话不说,立刻跳下水坝,蹚水向铲车走去。旁边的皮划艇也向铲车靠拢,生怕救援小宝宝时出现意外。志愿者接过妈妈手中的孩子,用双手托着孩子身体将其举过头顶,小心翼翼往水坝移动,坝上又伸出好几双接力救援的手。
那一刻,宝宝恬静的睡颜与志愿者坚定的身影形成强烈对比,我喉咙一紧,迅速按下快门,为这张照片写下图片说明:“你睡得如此安然,是有人为你托起一片天。”次日,这张照片见报后,很快在朋友圈刷屏。这组照片当年获评河南新闻奖二等奖,并入围定评中国新闻奖。
那次洪水中的“初体验”让我更加明白,摄影记者的镜头不仅是记录历史的工具,更是传递温暖的桥梁。未来,我仍会带着这份初心,奔走在新闻一线,用快门定格更多人间大爱,因为我始终记得:在灾难面前,我们中国人从不畏惧,因为总有人为同胞撑起一片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