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濮阳市城区风光秀丽、宜居宜游。 僧少琴 摄
□本报记者 逯彦萃
深秋的濮水大地,绚丽多彩,处处涌动蓬勃发展活力。
在台前县的鹏达羽绒制品有限公司仓库前,卡车排队接货。“这批绒出口日本。”公司工作人员臧邦祥说,“因为品控严格,鹏达羽绒每公斤高出市场价5元,依然很有竞争力。”
在濮阳工业园区的河南省君恒实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技术迭代小步快跑。“君恒生物二期工厂,吞下地沟油产出绿色生物航煤,一旦开工有望‘三年不停车’!”公司负责人张振辉说。
在濮阳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汇川实业发展(河南)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昼夜不停。“海外订单供不应求,公司开足马力生产!”公司车间主任说。
……
11月1日至5日,记者深入“老油城”濮阳调研,见证了这座资源型城市以创新为笔、生态为墨,描绘出的绿色转型、产业升级、文化传承新图景。
——产业转型,“一业独大”变为“多产焕新”。
任何一个城市如果过度依赖单一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都会面临较大风险。作为石油资源型城市的濮阳,兴于油不困于油,“十四五”期间以资源为起点,实现产业重构。
延伸产业链,原材料变新材料。每吨石油卖几千元,一吨PC新材料卖到1万多元,升级的生物基PC新材料每吨售价十几万元。盛源集团这家以运输原油起家的企业,以“油”为产业起点,延伸出一个产业链,是濮阳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嫁接新技术,产业跨进新赛道。在濮阳工业园区,君恒生物突破“卡脖子”技术,将地沟油炼成生物航煤,也是全国首个获民航适航认证的民营企业。“目前已具备SAF年生产能力30万吨,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一位,产品出口供不应求。”张振辉说,把废弃物变成新材料、新能源等“黄金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未来产业赢未来,布局终极能源。2022年,我省印发了《郑汴洛濮氢走廊规划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濮阳打造制氢基地,旨在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就在同年的12月25日,我国单套最大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装置在濮阳投产;两年后,我省首个百千瓦级SOEC电解水制氢项目在同一厂区开工……
从原来的“一业独大”,到现在的多产业焕新,曾经的“油城”如今正朝着现代化“新”城迈进。
——生态修复,“工业废墟”变为“城市名片”。
每逢傍晚、周末,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的“蘑菇点灯”项目总是游人如织。“灯光秀、小马场、蘑菇宴,吸引周边市民前来打卡。”赵家村党支部书记赵玉甫告诉记者,这里曾经是一个废弃的砖窑厂,如今通过生态修复和创新设计,将“工业废墟”与当地蘑菇产业相结合,成为集休闲、娱乐、生态于一体的文旅新地标,百姓美好生活的新秀场。
在濮阳,大量油气田被开采之后,地下形成了密闭性良好的圈闭空间,具备了建设储气库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战略开发,这里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战略储气库群,也是国内储气类型最多、覆盖范围广阔的储气库群。现在,濮阳市及周边,由文23、卫11等7座储气库组成的中原储气库群,守护着京津冀等七省二市、4亿人口的安全“底气”。
工业废墟变成了城市名片,沉睡的资产变成网红地标……在城市竞争中,记者看到了濮阳市善于辩证对待新与旧的关系,地方规划的远见与产业自发转型的动力,铺展出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画卷。
数字简单最有力。
2024年,濮阳GDP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增速领跑全省,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中实现“四连优”。濮阳这座老油城的转型成果,不仅写进了GDP的增速里,更融进了居民福祉中。2024年,濮阳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每10元就有7.65元用于民生。
行走在龙都大地,看石油井架与光伏板隔空对话,炼油厂与制氢站悄然同框。“十四五”期间,这座城市见证了“黑色GDP”变为“绿色新动能”的生动实践,油城已变为新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