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的规划建议,不仅是一份发展蓝图,更是一部写给十四亿人民的未来之书。三百余万条网络建言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共同书写着这部关乎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的宏大叙事。这不再是顶层设计的单向输出,而是国家与人民之间的深度对话,一场关乎美好生活的共同缔造。
规划为民,是初心所在,亦是力量所系。“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古训在今天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从“十四五”时期网友“云帆”关于互助养老的建议被采纳,到此次“十五五”规划征集活动中普通劳动者对就业的期盼、科技工作者对创新的呼唤、社区居民对体育设施的渴望,民意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这三百余万条建言,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三百余万颗炽热的心跳,三百余万个对美好生活的具体想象。规划编制从“问计于民”到“融智于民”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式民主已从制度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动实践。这种实践,让规划不再是悬挂于墙的蓝图,而是生长于大地的希望。
落地见效,是使命所系,亦是信任所托。意见上网只是民主进程的第一步,改革见效才是民主价值的最终归宿。规划的权威,不仅源于其制定过程的广泛参与,更在于其实施效果的普惠共享。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勇担“时代译者”的重任,精妙翻译民之所盼,将那些散落在民间的“金点子”、基层探索的“土办法”,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语言,细化为项目清单、时限清单、反馈清单的闭环管理。只有当“云端蓝图”真正铺就为“脚下实景”,当文件中的文字转化为百姓嘴角的笑意、市民公园的绿意、创业者眼中的光亮,规划才算是完成了从理念到现实的惊鸿一跃。这个过程,是对执政能力的全面检验,更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践行。
擘画新篇,是传承之路,亦是超越之途。从“一五”到“十五五”,七十余载的规划史,本质上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实现发展超越的奋斗史。每一个五年规划,都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答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既要确保既定目标的圆满实现,让发展成果更加殷实,更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擘画更具前瞻性、战略性的新蓝图。“十五五”规划必将超越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更加关注发展的质量与成色,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关切上持续发力,在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长远布局上坚定前行。它要回应的,不仅是“有没有”“快不快”的问题,更是“好不好”“美不美”的追问,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新叙事。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十五五”规划的宏伟画卷,需要全体人民共同挥毫泼墨。当个体的微光汇入国家发展的星河,当每一种期盼都能找到实现的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便拥有了最深厚的底气与最磅礴的力量。让我们以此次规划为新的起点,凝聚亿万人心,激荡奋进豪情,在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共同书写属于这个伟大时代也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辉煌篇章,共赴更加灿烂的美好生活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