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在洛阳市5A级景区老君山海拔1800余米的中天门广场,一元钱能换来一碗热腾腾的玉米糊涂面、一个煎蛋,还有黄瓜、红薯等配餐,管饱管够。更难得的是,国庆期间的“一元餐”已办九年,无人值守,自助投币。
如今不少景区里,餐饮价格常年 “高处不胜寒”:一份凉拌黄瓜标价近三十元,普通快餐组合动辄上百元,更有甚者一道菜标价数千元。商家往往以明码标价为托词,实则利用游客流动性大的特点,做着 “一锤子买卖”,将景区变成追逐短期利润的场域。游客对此只能无奈设防,背着泡面登山、揣着干粮出游成为常态,既加重了旅途负担,也消解了游玩兴致。
老君山的选择,看似 “亏本” 却藏着大智慧。海拔近两千米的供应点,二十多名工作人员轮流值守,加上食材运输、制作等成本,每份午餐的投入远不止一元。但这份坚持换来了最珍贵的回报:2024 年两千多份午餐实收款项比预期多出九百余元,游客用自觉投币诠释着信任;景区客流量 17 年间增长三百倍,综合收入翻升三千倍,用口碑效应印证了价值。更深远的是,这份午餐激活了区域经济,周边民宿、特产店跟着兴旺起来,形成 “景区让利—游客回流—全域受益” 的良性循环。
这份坚持的背后,是对 “人心经济” 的深刻领悟。旅游经济的核心从来不是赚快钱,而是留人心。有些景区将成本砸向广告营销,却不愿在民生需求上多花心思,最终陷入 “广告越响,游客越远” 的困境。老君山则用一元午餐的温度,让游客主动成为 “宣传员”—— 社交平台上满是 “格局大”“太良心” 的赞叹,这种自发传播的力量,远胜过千万广告费。当游客卸下 “怕被宰” 的心理包袱,自然愿意用重复消费和口碑推荐来回报。
从行业发展来看,一元午餐更是破解经营乱象的范本。部分景区餐饮价格虚高,根源在于外包模式下的短视逐利,景区收完承包费便疏于管理,最终透支自身声誉。老君山亲自操盘餐饮服务,以景区信誉为担保,用长期主义替代短期算计,证明了景区盈利可以有更健康的路径。这种模式既回应了游客对平价服务的期待,也为行业树立了责任标杆,更重塑了公众对景区服务的信任。
九年时光,一元午餐早已超越餐饮本身的意义。它是景区与游客之间的温暖约定,是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平衡艺术,更是对 “真诚才是必杀技” 的生动诠释。在流量至上的时代,老君山用一碗热汤告诉我们:真正的流量,藏在对人心的体恤里;长久的发展,源于对责任的坚守。当更多景区读懂这份账本里的智慧,旅游市场必将少些功利算计,多些温暖人心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