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绩点3.8,投国家电网总部被拒,同专业二本同学投老家市级分公司却上了。”一位985学生的困惑,道出了今年国企招聘的结构性变化。
据统计,202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数量再创历史新高。而另一项调研显示,央国企已成为应届生的就业首选方向。
2025年以来,各省国资委密集召开国有企业岗位开发工作专题会议,要求全省国有企业凝心聚力,共促就业局势平稳。
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国资委全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扩容增量,近三年累计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近30场,推出各类岗位14600余个,接待各类应届生45331人。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而国企则越来越多发挥“就业稳定器”作用。国培职聘的岗位推荐负责人李老师认为,当前国企招聘出现了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一、招聘新趋势:多招快招优招
今年高校毕业生招聘工作,有关部门对央企作出了“多招、快招、优招”的部署安排。“多招”是鼓励央企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招聘人数要高于去年,且提高应届毕业生招聘比例;“快招”是指导部分招聘序时进度偏慢的央企,通过开启夏季招聘会等形式加快进度。
“今年招聘中我们要提高应届毕业生在总招聘人数中的占比,原则上要提高5个百分点。截至6月末,我们集团招聘完成率不到年初计划的50%,所以增设夏招加快招聘进度。”一家中央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士表示。
二、结构大调整:新兴领域与基层岗位扩容
与往年相比,国企招聘不再“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到新兴领域和基层一线。
浙江省国资委创新设置了“新质生产力岗位招聘专区”,面向战新产业岗位定向扩容增编,提供新能源开发、量子计算、高端装备研发等高端岗位500余个,有力推动浙江国资国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创新集群优势。
与此同时,基层一线岗位也在持续扩容。各省国资委要求统筹不同就业需求,科学设置岗位学历、专业要求,兼顾不同学历、不同专业、不同技能水平的求职者需求。
三、技能人才受重视:薪酬体系优化改革
2025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大国有企业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激励的通知》,明确7条政策措施,指导国有企业建立健全以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
通知强调,优化技能岗位薪酬分配,坚持多劳者多得,实行岗位薪酬与岗位价值、技能等级双挂钩办法,合理确定技能岗位的起点薪酬,提出按照一般不低于相应职级管理岗位的薪酬标准科学确定技能岗位薪级档次。
这一政策导向正在扭转国企长期以来“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
设立技能人才专项津贴,实行与技能等级挂钩的能级津贴制度,明确相应的津贴标准,体现技高者多得。
四、信息差挑战:求职者与招聘方的认知鸿沟
信息不对称成为求职者进入国企的主要障碍之一。许多求职者抱怨“央国企太卷,根本挤不进去”,但实际上,不少人不是输在竞争,是输在“不知道规则”。
国企招聘渠道存在明显分化,官方网站与第三方平台的效果大相径庭。
一位央企招聘经理坦言:“每天收到500封简历,从公众号投的,基本直接删——太杂了,哪有时间筛?”
另外还有许多国企招聘信息仅在自家官网发布,而不推向总部公众号或第三方平台。
五、务实导向:国企招聘更趋理性实际
相关部门鼓励央企增强与省市级专业对口院校的校招对接。智联招聘校园及国际业务事业部高级总监齐放表示,这样的政策引导凸显了对央企用人要更加务实的要求。
“一些基层技术岗更看重实操能力,双非院校学生反而更具性价比,未来的稳定性也会更高。”
国企在人才招聘中开始更加注重人岗匹配。一些企业发现,高学历员工在一线技术岗位流失严重,而职校生反而能在这些岗位做得更好、更长久。
某石化下属分公司作为当地待遇比较好的企业,目前一些硕士、博士生都挤破脑袋要进来,但目前企业却非常重视几十名普通本科院校学生。
公司一位负责人解释:“目前企业急需一批技术工种,公司以前也招收过硕士生与博士生,但在几个月期间又陆续离职,培养时付出的心血白白流失。而这些本科生更愿意在基层踏实发展,是我们充实一线操作岗位的优选。”
国培职聘职业规划李沐老师表示:“当下国企招聘正在经历从'学历导向'到'价值导向'的深刻变革。我们观察到,那些能够将个人能力与组织发展需求精准对接的求职者,往往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未来的国企人才,不仅需要专业能力,更需要具备在组织变革中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
在这场就业市场的深度调整中,求职者需要重新理解"稳定"的含义——它不再是一劳永逸的岗位保障,而是在变革浪潮中持续进化的能力。国企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避风港,而是成为人才培养和创新的重要阵地。那些能够把握这一趋势,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的求职者,将在变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