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里的普通学生,到如今企业的项目骨干,这段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广东培正学院无感扩音项目负责人彭榆翕的话语里满是感慨。前几年,他在参与智慧校园光改造项目时,敏锐捕捉到校园智慧化建设的需求与潜力,随后在老师的指导支持下,牵头组建“聚火星创业实践团”。团队从校园高频教学痛点出发,聚焦研发适配场景的智慧校园无感扩音系统,规模也从最初5人,短短几年内发展到57人。而他作为负责人,始终以项目管理、市场拓展和团队统筹为核心推动项目落地,这样的成长轨迹,正是广东培正学院“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下,学子从校园创新迈向市场实践的生动缩影。
“当时老师带着我们去教室调研,记录下扩音啸叫、后排听不清的问题,我第一次意识到,课堂里的‘小毛病’,竟是困扰智慧教育的‘大难题’。”抱着“试试能不能解决”的想法,彭榆翕发起了研发团队,却很快遭遇“下马威”——首次尝试设计降噪算法时,代码调试反复出错,采集的声场数据始终无法匹配实际场景,“那段时间天天泡在实验室,凌晨两三点还在改方案,一度想过放弃。”
改变始于学校搭建的“全链条支持体系”。为帮助学生突破技术瓶颈,学校不仅配备了专业导师全程指导,彭榆翕回忆,在导师的带领下,团队从基础的声音信号采集开始,一点点积累数据,逐步掌握神经协同网络核心技术,并且突破智能降噪、远场拾音、精准声场定位三大难关,研发出初代智能声场重构系统。
校园里的技术突破,只是成长的第一步。2023年10月,该团队依托核心技术成立科技公司,在项目团队历练过的10余名同学通过校招绿色通道进入公司,开启“学生”到“职场人”的身份转变。“第一次对接学校客户时,我拿着技术方案却不知道怎么介绍,客户问‘系统成本能不能降’‘安装周期多久’,我都答不上来。”22级软件工程专业李浩擎同学笑着说,是公司里的校企双导师帮他“补了市场课”——一起分析客户需求,优化方案性价比,跟着跑现场勘测场地,“现在我不仅能讲清技术原理,还能根据学校的预算和教室大小,定制最适合的改造方案。”
如今,李浩擎已成长为公司的项目主管,带领团队完成了上海静安区、广东珠海等地多所学校的声学改造项目;团队里的另一名成员,则凭借在项目中积累的专利申请经验,成功考取了知识产权专业研究生;项目负责人彭榆翕作为中山市优秀杰出创业青年代表,参加中山市政协和人大代表会议,将教育科技领域的实践思考带上参政议政舞台。
“我们不只是培养‘会做题的学生’,更要培养‘能解决问题的实践者’。”广东培正学院创新创业学院负责人表示,学校通过搭建“课堂教学—实验室研发—企业转化” 的全链条育人平台,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学中做、做中学”,既掌握了技术能力,又积累了市场经验。如今,“声临其境”系统已为全国十多所院校提供智慧声学解决方案,而那些从项目中成长起来的学子,正带着在校园里锤炼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教育科技、电子信息等领域发光发热。
从实验室里的反复试错,到市场中的实战磨砺;从校园里的团队协作,到职场上的独当一面,广东培正学院的学子们用亲身经历证明:创新创业不是“少数人的游戏”,只要有平台、有指导、有坚持,普通学生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从“校园成长”到“市场成才”的跨越,为教育数字化、产业升级贡献青春力量。(周蓁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