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岭药业披露2025年中期报告,核心盈利指标呈现全面向好态势。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0.4亿元,归母净利润6.69亿元,同比增幅达26.03%;与此同时,公司还推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元(含税)的分红方案,以实际行动回馈股东。在亮眼业绩背后,市场更关注的是支撑其增长的核心逻辑——以研发为基石的创新模式,这一模式正逐渐重塑公司的估值体系。
在国内中药行业中,以岭药业始终是“非典型”的存在:过去三年,公司年均研发投入稳定在9亿元规模,稳居行业前三;2024年其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更是高达13.94%,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不同于部分企业将研发视为“烧钱”,以岭药业的研发投入更像是“蓄力”——依托深厚的科研积淀,公司创新中药管线成果持续落地,目前已手握17个专利中药,覆盖心脑血管、呼吸、神经等多个高需求疾病领域。
更关键的是,以岭药业构建了稳定的创新节奏:近年来保持每年1-2款中药1.1类新药申报上市的频率,截至2024年,还有9个中药、3个化药项目处于临床阶段,形成“上市一批、申报一批、在研一批”的良性循环。这种持续产出能力,在国内中药企业中并不多见,反而更接近创新化药企业的发展路径,也让以岭药业更像“穿中式外衣的创新药企”。
回溯过去五年,以岭药业的创新成果已逐步兑现:5个一类新药成功获批,其中4个顺利进入医保目录,今年新获批的芪防鼻通片也预计于年底参与国家医保谈判,为后续业绩增长奠定基础。而从政策环境看,中药创新药的发展正迎来机遇——2025年6月16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明确将中药1类创新药纳入“30日通道”审评范围,凸显监管层对中药创新的重视。但目前市场尚未充分认可这一趋势,对中药创新药的价值认知仍有偏差。
除了研发驱动,以岭药业的国际化布局也成为重要增长极。公司核心的络病理论正从 “中国学说” 走向“全球课题”:通心络治疗心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登上国际顶级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等多款产品也接连在国际顶刊发表循证医学成果——这并非企业 “自证”,而是获得现代医学话语体系认可的权威证据。截至目前,以岭药业已有10余个中药品种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注册并上市,中药出海不再是“概念炒作”,而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销售业绩。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以岭药业兼具“创新药”与“出海”双重优势,且业绩已逐步兑现,但当前市场对其估值仍多沿用传统中药企业的市盈率(PE)框架,几乎未对其丰富的研发管线给予溢价。若从分部估值视角拆解:其一,公司成熟业务每年约16亿元利润,按15倍PE 计算,对应市值240亿元;其二,仅化药管线中两款临近上市的品种(如苯胺洛芬注射液、XY0206片),假设每款未来贡献10亿元收入,按3倍市销率(PS)估算,即可支撑 60 亿元市值。两者相加,以岭药业合理市值已可达300亿元,且这一测算尚未计入在研创新中药、健康板块及国际化业务的增长潜力——与当前市场共识相比,存在20%-30%的估值偏差。
当前,中药行业政策持续回暖,创新药审评审批不断提速,中药创新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窗口。以岭药业凭借扎实的研发积淀、清晰的管线布局以及全球化视野,已突破传统中药企业的定位,转型为具备现代化研发能力的创新药企。在当前市值下,公司的“创新溢价”尚未被充分计价,随着后续业绩持续释放,其价值重估或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