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储能全球化赛道早已硝烟弥漫。
国内头部企业与日韩品牌同台竞技,新兴本土企业也加速崛起,叠加贸易保护政策加码,破局红海成为所有出海储能企业的必答题。
不过在储能行业,“无技术不立足”已成共识,尤其在海外市场,技术实力直接决定品牌话语权。
2025年德国慕尼黑国际储能展现场,鹏辉能源展厅人头攒动:北欧客户围着314Ah和低温户储电芯追问技术细节,波兰代理商手持合作方案反复磋商。
这般火热场景,与2021年鹏辉能源首次亮相海外展会时截然不同。 彼时,其展位全天仅有零星客户驻足,团队多数时候只能看着同行展台前人潮涌动。
“从海外默默无闻到订单不断,我们用了4年。”鹏辉能源的出海之路,正是中国储能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从“无名跟跑者”向“有力竞争者” 艰难突围的缩影。
凭借独特的工程师文化,鹏辉能源以 “大储 + 户储”双轮出击,在早已硝烟弥漫的储能出海红海中,硬生生开辟出一条生路。
这场海外拓展 “战役”的背后,是鹏辉能源从 2001 年珠江畔小型锂电车间,到 2024 年业务覆盖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转型蜕变。仅2025年至今,鹏辉能源海外市场订单量已达5GWh。
全球化不是简单的 “产品出口”,而是供应链、生产、服务的深度适配。对此,鹏辉能源一方面优化产能布局;另一方面探索多元合作模式。
面对欧美户储市场对低温性能的严苛要求,鹏辉能源研发的 POLAR 系列电芯实现-30℃极寒充电,一举敲开欧洲市场大门;后续推出的“离子海绵平台技术”将电芯能效提升至97.5%;LTSC 低温超导通技术更是应用于珠峰科考,这些从市场痛点出发的技术突破,让其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储能需求仍在持续快速增长,但2025年以来,市场正在悄然改变,不再为 “同质化”买单。唯有以技术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以本地化运营深耕市场,以灵活布局应对风险,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
这不仅是鹏辉能源的破局之道,更应成为中国储能企业出海的共同选择。毕竟,红海再挤,总有手握 “技术 + 本地化”双钥匙的企业,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新航道。
01 珠江畔的“出海萌芽”: 从种下一颗种子,到5GWh订单在手
2001年,珠江畔一间不足千平方米的锂电车间里,鹏辉能源创始人夏信德手握第一块自主研发的锂电池,向团队坚定表示:“未来的市场不仅仅在国内,更要做全球生意。”
彼时储能行业尚未兴起,鹏辉能源仍在消费电池领域摸索,但 “全球化”的种子已悄然埋下。
2015-2018年,全球储能市场迎来增长拐点:欧美国家可再生能源装机量攀升,对储能设备的需求激增。作为国内第一批布局储能领域的企业,鹏辉能源敏锐捕捉到机遇,迅速组建海外业务部,第一批派驻人员带着装满储能电池样品的行李箱,奔赴德国、美国等核心市场。
回溯发展历程,2011 年鹏辉能源加大储能电池研发投入,为后续出海奠定技术基础;2015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
不过,彼时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备受打击,无论是早期的阳光电源还是比亚迪都受到过海外品牌的碾压,很多业主直言 “更信任日韩企业的技术”。鹏辉能源初出海时,也是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品牌之一,开拓海外市场异常艰难。
面对这种起步即失速,夏信德却态度坚决:“困难不代表市场不大,关键是找到我们的差异化优势。” 比如,他亲自带队调研发现欧美户储市场对低温性能要求极高 —— 当时行业产品在-10℃以下就会出现充电故障。
带着这一市场痛点,鹏辉能源研发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2019 年,LTSC低温超导通平台技术研发成熟,后续基于LTSC平台技术推出一系列低温电池,包括2023年研发成功的低温户储电芯POLAR系列,即便在-30℃的极端环境下仍能正常充电。这一技术突破,让鹏辉能源成功敲开欧洲户储市场大门,并连续多年跻身全球户储电芯 TOP2 行列。
与此同时,鹏辉能源自创业板上市后,也持续扩大产能,在常州、柳州、衢州、青岛、越南等地建设新制造基地,并在广州、河南等研究院前瞻布局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研究。
在技术层面,鹏辉能源多点突破,除了低温户储POLAR系列电池外,还推出大圆柱电池 HOME系列以及海外市场专供Ultra 系列、Magna 系列等储能电池及系统解决方案,在海外市场收获广泛关注。2025年至今,鹏辉能源海外市场订单量已达5GWh。
02 双轮出海,出货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3年,越南北宁省,鹏辉能源东南亚工厂投产仪式现场,印尼客户带来的规模化订单,让鹏辉能源再次尝到出海的甜头。此前,海外市场的交付难题曾让团队头疼不已,比如从国内发货到印尼,海运加清关至少需要 45 天,大大影响海外客户的交付效率。
“要想在海外立足,必须本土化。”作为首批在海外建厂的锂电池厂商,鹏辉能源斥资打造越南工厂,专门生产适配东南亚需求的电芯。
而在遥远的土耳其,鹏辉能源正实践另一种出海模式。2024年,土耳其当地一本土头部企业的生产线启动,工人们按照鹏辉能源提供的技术标准,加速生产印有“Great Power”品牌的储能电池包。
“我们不直接建厂,而是通过合资输出技术和品牌,借助本地渠道快速打开市场。”这种技术授权模式,不仅帮助鹏辉能源规避贸易壁垒,更让其仅用三个月就占据土耳其储能市场的重要份额。
更为关键的是,“大储 + 户储”的双轮驱动策略,让鹏辉能源在不同市场绽放出差异化光彩。
在印度市场,鹏辉能源凭借个性化解决方案,迅速打开印度市场,2025年在印度落地多个大储项目。面对中亚市场强敌环伺,鹏辉能源更是凭借定制化解决方案,迅速打开局面,多个百MWh储能项目落地。在欧洲,基于多年的本土化团队运作,项目成果逐渐遍地开花,签订多个储能订单。
截至目前,鹏辉能源已在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印尼、印度、土耳其、西班牙、智利等地设立 9 大海外办事处,越南和土耳其工厂也已稳步投产,产品远销全球 50 多个国家及地区。
03 硬闯“红海”,从步步维艰到出海优等生
如今的储能出海,早已不是蓝海。
鹏辉能源的前行之路,早就充满多重挑战:阳光电源、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内头部企业加速海外布局,日韩企业凭借品牌优势固守高端市场,印度、东南亚本土企业也在快速崛起。
“我们夹在中间,既要应对价格竞争,又要突破技术壁垒。”鹏辉能源相关负责人坦言。更棘手的是海外贸易保护政策的加码。以美国为例,其关税政策对行业产生了普遍的影响,当前储能产品最新税率为40.9%,较去年提升30个百分点;明年美国关税将进一步提高17.5%。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今年鹏辉能源仍在美国获得数百 MWh 订单。
更为重要的是,鹏辉能源坚持加大技术投入。2024年,公司从材料底层逻辑出发,针对电芯能效提出 “离子海绵平台技术”:通过优化离子传输路径,从实验室实测数据来看,最高电芯能效可达 97.5%。应用于314Ah储能电芯后,0.5P能效相较于目前量产电池提升1.9%。
在储能电池技术领域,鹏辉能源的突破不止于此。2025年新一代聚阴离子体系钠电产品,循环寿命突破10000次,实测能效超95%,可高度匹配储能应用场景。“在储能行业,技术迭代速度决定生死,我们不能因为短期困难就放弃研发。” 鹏辉能源研究院院长李纾黎博士坚定表示。
李纾黎坦言,面对储能价值时代,电芯能效关系到客户的直接利益,能效即使提升1%,也能为终端客户带来非常客观的经济效益。
此外,鹏辉能源研发的 LTSC 低温超导通平台技术,通过材料、界面、导电网络等多维度技术创新,大幅提升离子和电子的穿梭速度,可实现-40℃极寒环境下的充电能力,产品端已实现-30℃极寒充电,主打差异化产品路线。
目前,LTSC 技术已应用于超一亿颗电池产品:一次锂电电池曾跟随国家登山队抵达珠穆朗玛峰;户用储能电芯 POLAR 系列一经发布便成为行业标杆,至今出货供不应求,解决了全球极寒地区户储电芯的应用痛点。
正是秉承这样的行业初心,鹏辉能源迅速收获了全球众多客户的认可。2025年上半年,鹏辉能源持续走向海外,项目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开花。
站在全球业务地图前,鹏辉能源海外储能事业部总经理夏杨指着标注的 9 个海外办事处和 2个海外工厂说:“但我们不会盲目扩张,每个市场都要做深做透。”
站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鹏辉能源这艘 “储能巨轮”,正在红海市场中艰难却坚定地前行。它没有惊天动地的战略口号,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行动—— 从珠江畔的小车间到全球 50 余国及地区的业务布局,从单一产品输出到 “大储 + 户储”双轮驱动,从技术跟跑到多个领域领跑。
“红海再挤,只要我们守住技术和本地化这两个核心,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夏杨说。而这,或许正是中国储能企业在全球化征程中的 “突围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