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淳“乡土专家”田启福:茶香沁沃野,匠心促共富

2025-05-15 09:08:23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 (徐薇 孔令谦)在南京高淳,茶不仅是山水间的绿意,更是一方百姓生计的依托、乡村振兴的密钥。这里湿润的季风与偏酸的土壤孕育了“南京茶乡”的美誉,也滋养了一位与茶共舞的“乡土专家”&md

 (徐薇  孔令谦)在南京高淳,茶不仅是山水间的绿意,更是一方百姓生计的依托、乡村振兴的密钥。这里湿润的季风与偏酸的土壤孕育了“南京茶乡”的美誉,也滋养了一位与茶共舞的“乡土专家”——田启福。

 

从承包荒废茶园的下岗工人,到荣获“江苏省制茶大师”“南京市五一创新能手”“南京市技术能手”等多项殊荣的产业带头人,他用了二十余年时光,将一片叶子打磨成撬动乡村发展的杠杆。他钻研古法、拥抱科技,让传统茶香焕发新生;他传授技艺、带动就业,让共同富裕的愿景在茶垄间生根。

 

 

以初心点亮创业之路

1987年,高中毕业的田启福进入南京高淳固城水泥厂工作。彼时的他未曾想到,十余年后的一次人生转折,会让他与茶叶结下不解之缘。2000年,因企业改制下岗,他毅然承包了村副业队的20多亩荒废“老茶园”,开启了茶农生涯。

这份选择并非偶然。田启福的童年浸润着茶香——跟随外公外婆长大的他,儿时常跟随外公采茶、制茶,耳濡目染间,一粒“制茶梦”的种子悄然埋下。然而,接手茶园后,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老茶树品种退化,管理粗放,茶叶品质参差不齐,市场销路狭窄。面对困境,田启福深知,唯有学习与创新才能破局。

他辗转于江苏省农科院、中国茶叶研究所、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等机构,系统学习茶叶种植与加工技术;参与育苗实验,筛选适合高淳水土的优质茶叶品种。近年来,他大胆淘汰低效老品种,引入“苏茶120”,新茶以芽叶肥壮、香气清雅迅速打开市场。2023年,他又投入50万元,引入喷、滴、灌等现代化设备,实现水肥一体化智能科学管理,不仅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还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为茶产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科技赋能传统制茶

传统技艺是根,科技创新是翼。在田启福看来,制茶既要传承古法匠心,也需融入现代技术。

 

 

在田家春家庭农场的车间里,鲜叶摊晾需足三小时,杀青温度和时长精准控制,揉捻力度讲究“刚柔并济”,干燥则需“慢工出细活”。这份对细节的执着,让他的茶叶在江苏省第二十届“陆羽杯”名特茶质量评价中荣获特等奖,专家对其外形、卷曲程度、汤色及口感均给予了高度评价,“淳田春月”品牌茶叶成为茶中珍品,供不应求。此外,田启福积极接纳新技术,将机械制茶与多年积累的手工制茶经验相结合,既提高生产效率,又保障茶叶品质。

 

 

在制作传统春茶的基础上,田启福敏锐捕捉市场趋势,通过中国茶叶研究所、江苏省农科院等平台了解学习,探索春茶后的夏秋茶资源利用,将以往被废弃的夏秋茶制成红茶,既延长产业链,又提升附加值。

以产业振兴绘就乡村新图景

茶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利益,更是为了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田启福通过流转荒山坡地,不断扩大茶园面积,同时积极吸纳周边村民就业。每年春茶开采时,田家春家庭农场除10名固定员工外,季节性用工可达近百人,平均每人每天可增加150元左右的收入。花山村村民何双凤在茶园务工的同时,还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自家茶叶种植中去,将自家茶叶亩产值提升至5000元。

 

 

为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田启福成立了南京淳田茶叶有限公司,近百亩茶园年产值约150万元,带动了辖区200多户村民参与采茶、制茶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除了经济效益的提升,田启福还注重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他被高淳青茶空间、茶文化体验站聘为培训老师,通过“田间课堂”等形式向茶农传授技能,孵化出了一批新型职业茶农。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茶文化,让传统技艺得以延续和发展。

 

 

对于未来,田启福的规划清晰而坚定:成立南京市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系统化传授制茶技艺,助力高淳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探索红茶等新产品的开发,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让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