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艺术期刊发展新蓝图:守正创新,赋能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2025-11-14 11:30:24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2025年11月7日,“新时代艺术期(集)刊创新与发展”学术论坛暨“‘返本开新’: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艺术知识生产青年论坛”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落下帷幕。本次论坛汇聚了全国五十余家重要艺

2025年11月7日,“新时代艺术期(集)刊创新与发展”学术论坛暨“‘返本开新’: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艺术知识生产青年论坛”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落下帷幕。本次论坛汇聚了全国五十余家重要艺术期刊、学术平台的代表及青年学者,围绕艺术期刊在新时代的使命、挑战与创新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中国艺术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注入了新的思想动能。

坚守与回应:艺术期刊的时代命题

论坛的核心议题直指艺术期刊的根本职能与时代使命。与会专家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艺术期刊更应坚守学术本位,成为引导学术方向、服务社会文化的灯塔。有观点指出,国家级艺术期刊必须深刻回应时代变迁,核心在于“立足时代,服务人民”,将学术研究与国家、民族的文化需求紧密结合,履行其作为主流学术阵地的社会责任。

另一种声音则强调了期刊的“主动性”。有专家以知名设计类期刊的实践为例,指出期刊不应被动等待来稿,而应通过前瞻性的议题策划和特色栏目建设,主动引领学科学术讨论,塑造学术话语,从而在纷繁的学术生态中明确自身定位,承担起推动学科发展的时代使命。

在此基础上,论坛进一步剖析了学术期刊在构建中国艺术学自主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动能。讨论认为,期刊不仅是成果发布的平台,更应是知识创新的策源地。它通过组织选题、引导讨论、建立标准,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艺术理论提供生长土壤和传播渠道,其内在的学术筛选与评价机制是推动知识体系创新的重要力量。

面对数字浪潮的冲击,艺术报刊的“变与不变”成为焦点。与会者形成了辩证的共识: “不变”的是对内容品质、学术价值和专业精神的坚守;“变”的则是传播手段、出版形态以及与读者互动的方式。如何在激变的媒体环境中找到平衡点,是关乎艺术报刊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转型与出海:数字时代的路径探索

论坛下半场将视野投向“数字化转型与平台合作”这一前沿领域。面对全球化学术传播环境,国内艺术期刊如何“走出去”成为紧迫课题。有国际学术集成商代表从全球传播视角提出建议,认为国内期刊需在内容国际化、语言多样化、平台对接标准化等方面下功夫,主动融入国际学术传播链条,才能有效提升中国艺术研究的国际能见度和影响力。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期刊工作流带来了革命性机遇。论坛上,有专家深入探讨了“智能体”在辅助编辑进行选题策划、稿件初审乃至部分流程管理方面的应用潜力与当前极限。他指出,AI可以极大提升效率,但学术价值的最终判断仍依赖于人的专业智慧,人机协同将是未来方向。

此外,国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平台也展示了其如何通过资源聚合与开放获取,为艺术期(集)刊提供更广阔的展示窗口和基础服务支持,共同构建支撑学术创新的公共基础设施。

活力与未来:青年学者的“返本开新”

本次论坛特设的“返本开新”青年论坛,展现了学术新生代的活力。来自全国多所顶尖高校的十余位青年学者,报告了他们的前沿研究。他们的议题广泛而深入,既有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如苏轼画论、唐宋绘画史)的当代阐释,也有对张恨水小说IP转化、抗战木刻视觉动员等现代文化现象的跨媒介解读;既有从物质文化、数字人文视角对黄克晦《金陵八景图》等古代艺术品的再发现,也有对AI绘画的欺骗性、VR蒙太奇现象学等尖端科技与艺术交叉地带的哲学审思。

这些研究充分体现了“返本开新”的旨趣:他们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敏锐地运用全球视野和跨学科方法,勇于挑战既有范式,探索中国艺术知识生产的新路径。青年学者们的创新活力,被视为艺术期刊乃至整个艺术事业未来发展的最大希望。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国艺术期刊界提供了一个高层次的思想碰撞与经验交流平台,更清晰地勾勒出在新时代背景下,艺术期刊通过守正创新、技术赋能、国际协作和培育新人,共同推动中国艺术学术繁荣与知识体系自主建设的路线图。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