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标准专业委员会2025学术年会暨第四届教育标准化发展研讨会在南京开幕。这场以“智能赋能教育未来,标准重塑教育生态——人工智能应用与教育创新:高标准融合”为主题的盛会,汇聚了全国教育标准领域的专家学者,紧密结合国家新近出台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从政策、实践、技术等维度,勾勒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标准化的新图景。
从“标准构建”到“生态重塑”:教育标准化的进阶命题
2025年10月31日晚,教育标准专业委员会由陈光巨理事长主持召开年会座谈会,结合“十五五”规划建议,就教育标准的科学内涵,教育标准如何“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教育标准在“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中的作用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者畅所欲言,思维不断碰撞与深化,达成了“教育标准”在引领与保障国家高质量发展中的普遍共识。
2025年11月1日学术年会主会场论坛,将焦点直接锚定“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标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标准专委会秘书长郑飞虎主持开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标准专委会学术主任,原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江波,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标准专委会理事长,原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光巨以及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彤做嘉宾致辞。
在嘉宾主旨报告环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研究所副所长,教育标准专委会学术副主任卿素兰率先以《数智时代的教师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破题——她提出,AI时代的人才培养标准,需跳出“知识传递”的传统框架,转向“批判性思维、跨学科协作、人机协同能力”的三维架构,而这一目标的落地,离不开教育标准从“单一学科规范”向“跨领域融合体系”的升级。
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董圣鸿在主旨报告《人工智能与教育标准融合:构建高质量教育新生态》中进一步明确:教育标准化不再是“统一标尺”的静态定义,而是“动态适配”的生态系统——既要通过标准划定AI教育应用的伦理底线、技术基准,也要为学校、企业的创新实践预留弹性空间,实现“标准引领创新,创新反哺标准”的良性循环。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甄志平则以《基于教育评价改革的中国学生体质发展研究》补充了“五育融合”下的标准维度。她指出,AI时代的学生体质标准需打破“单一数据监测”的局限,通过标准化的“智能体测设备+动态成长数据库+个性化干预方案”体系,将体质发展与学业状态、心理状态联动评价,让体质标准从“考核指标”转变为“育人支撑工具”,这一思路也为教育标准的“全人导向”提供了实践落点。
分论坛深耕:多场景下的标准实践突围
三个分会场则从具体场景切入,将教育标准化的“宏大命题”转化为可落地的实践路径。
分会场一: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与教育标准创新
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标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翔主持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与教育标准创新”分会场上,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数字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雪梅带来《数智时代教学评价的范式转型——智联共生性教学评价的建构与实践》的主题报告,通过对四代评价模式的介绍同时结合当前的教育学、技术发展和社会三个维度提出第五代评价模式的初步框架和特征,并提出智联共生性教学评价及其标准——区别于传统的“分数评价”,该框架将“人机协同教学中的学生参与度、AI工具的适配性、教学过程的动态优化”纳入评价维度,为AI融入课堂提供了可量化的标准依据。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融合应用实验室主任陈玲带来《数据驱动教师教研的问题及对策》的主题报告,聚焦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教研研究,针对当前教师教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当前基于数据和人工智能结合驱动教研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介绍,指出需通过标准明确“教研数据的采集边界、分析维度、隐私保护规则”,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为教师教研工作进行数智化转型提供借鉴。
杭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卢锐做了《从杭州六小龙现象谈创新人才教育的改革》的主题报告,通过近年来杭州“六小龙”崛起的现象进行深度反思,并分析当前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趋势,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中国计量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标准专业委员会学术专委李战国带来《法律与标准协同视域下的教育治理》的主题报告,基于法律和标准协同的模式进行教育治理,同时就当下标准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模式和路径进行了分享。
该分会场还举行了圆桌论坛,中国计量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标准专业委员会学术专委李战国,南京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余然,三江学院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研究所副所长罗伟安,南京市雨花实验小学夏铜强校长,南京市金陵中学升学指导处主任、信息中心主任,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监事姚舜;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李凯,百度飞桨(南京)赋能中心生态总监李锦程等7位来自高校、标准化、基础教育学校、科技教育协会、艺术院校代表参与了研讨,从各位领域和行业视角就人工智能应用和教育标准化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场反响热烈。
分会场二:人工智能助推健康学校高标准试点
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标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黄恩华主持的“人工智能助推健康学校高标准试点”分会场上,将标准化延伸至“五育融合”的薄弱环节。来自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标准专业委员会学术专委、北京体育大学李红娟做了《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与身体活动促进》的主题报告分享,强调健康学校标准需打破“体育=体能测试”的认知,融入“AI体质监测、体医融合干预、心理健康评估”等要素;南昌市教育评估监测和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何静丽分享了《健康学校标准体系的构建与本地化建设的探索》,通过构建“硬件配置+课程设计+数据管理”的三维标准体系,当地健康学校的学生体质达标率提升了18个百分点。
来自通用体智健康科技公司的董兰芳分享了央企中国通用集团在青少年体育与运动健康领域项目工作中的探索与思考,并希望推进与标准专委会在课题研究与产教融合方面的深入合作。来自山东文康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马清泉律师分享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健康学校数据价值与合规管理》,提出全维度心理健康数据合规的思考逻辑,并梳理了健康学校学生健康数据收集处理的全链路环节与潜在风险。
由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教育服务标准与认证研究中心副主任程芳主持的圆桌论坛吸引了观众的积极互动,主持人抛出的系列对话话题:健康学校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医教融合如何赋能健康学校建设?教师如何提升自己对健康学校认知?理想的“健康学校”是什么样子?等引发了参与师生不同程度的共鸣。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板俊荣、中国教科院的卿素兰、北京师范大学的甄志平、江西师范大学心理研究中心李洁、通用体智健康科技的王庆CEO、山东文康律师事务所的马清泉等嘉宾参与了圆桌论坛。
分会场三:数字艺术人才培养与教育标准
南京艺术学院数字艺术学院副院长朱轶灵主持“数字艺术人才培养与教育标准”分会场上,《数字艺术教育标准白皮书》的启动成为焦点。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标准专委会理事长陈光巨教授致辞中指出,必须构建“艺工融合”的育人新范式,建立“动态演进”的教育标准体系,并打造“开放共生”的协同创新生态,以应对当前人才培养中面临的技术与艺术脱节、教育与产业脱节等核心挑战。南京艺术学院数字艺术学院院长周剑教授向全体专家学者代表详细介绍了《数字艺术教育标准》白皮书的编纂计划。从教育与行业现状、人才缺口、标准制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白皮书计划旨在构建的核心框架与未来愿景。
本次学术年会总论坛与分论坛研讨会热烈而隆重,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应用与教育创新融合领域的新探索,而且还传递着与会嘉宾形成的一个核心共识: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标准化,不再是“削足适履”的规范,而是“赋能生长”的基础设施——它以统一的质量底线守护教育公平,以动态的标准框架适配技术变革,最终指向“每个学生都能在智能时代获得适切发展”的育人目标。
当智能技术重构教育形态,教育标准正从“幕后规则”走向“前台引领”。这场在南京召开的学术年会研讨会,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教育界对AI时代育人方向的集体回应:以标准为锚,方能在技术浪潮中守住教育的本质;以创新为帆,才能让标准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标准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吴清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