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紫坪铺学校集团化办学的民生温度

2025-11-10 15:03:52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初秋的龙池镇,山雾还没散尽,我踩着晨露往紫坪铺学校走。作为一名市民观察员,这是我第三次来这所山区学校,可眼前的景象还是让我愣了愣:曾经坑洼的土操场铺了塑胶,旧教室的窗户换成了明亮的落地窗,走廊上挂着学

初秋的龙池镇,山雾还没散尽,我踩着晨露往紫坪铺学校走。作为一名市民观察员,这是我第三次来这所山区学校,可眼前的景象还是让我愣了愣:曾经坑洼的土操场铺了塑胶,旧教室的窗户换成了明亮的落地窗,走廊上挂着学生画的大熊猫和珙桐花,连课间操的音乐里,都混着空竹转动的“嗡嗡”声。这和两年前我第一次来这儿的模样,简直像换了个地方。

记得2022年冬天,我跟着社区的慰问队来紫坪铺学校。那会儿学校的大门还是锈迹斑斑的铁栅栏,教学楼的墙皮掉了一块又一块,孩子们的课间活动就是在土操场上追跑,扬起的尘土能呛得人咳嗽。那会儿我看着教室里歪歪扭扭的课桌椅,心里挺不是滋味 —— 咱都江堰城里的孩子,北街小学、奎光小学这些名校里,实验室、图书馆、社团活动室样样齐全,山里的娃咋就不能有个好学习环境呢?

后来听说市里要搞集团化办学,让北街小学“带”紫坪铺学校,我还琢磨过:这“带”能咋带?是挂个牌子就完事儿,还是真能把城里的好资源挪到山里来?直到去年夏天,我又去紫坪铺学校,才见着了真变化。

那天刚进校园,就听见教学楼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跟北街小学本部的晨读声一模一样。我凑到窗户边看,讲课的是北街小学的语文骨干教师张老师,她手里拿着平板电脑,给学生展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动画,底下的孩子瞪着大眼睛,连平时爱走神的小宇都举着小手提问。下课的时候,张老师跟我说:“我们现在每周来两次,跟紫坪铺的老师一起备课、磨课,上个月还搞了跨校听评课,他们的老师现在也会用多媒体上课了,还能自己设计活动课呢。” 说着,她指了指旁边办公室,几个紫坪铺的老师正围着电脑,跟北街小学的老师视频讨论教案,桌上还堆着厚厚的教研笔记 —— 后来才知道,就半年时间,两校的联合教研就搞了86次,语文、数学、科学这些学科全覆盖,紫坪铺的老师还能去北街小学跟岗学习,覆盖率100%。

最让我惊喜的是数学罗老师。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她刚毕业不久,还挺腼腆,说自己“跟不上新教法,怕教不好孩子”。可去年再聊,她眼里带着光,手里拿着都江堰市数学赛课的特等奖证书,笑着说:“多亏了北街小学的李老师,手把手教我做课件、设计课堂活动,上次赛课,我还把山里的石头搬进教室,让孩子们算体积,评委都说接地气呢!” 现在她不光自己教得好,还带着紫坪铺的数学组搞起了“生活里的数学”小组,孩子们跟着她在校园里量树高、算操场面积,连以前不爱学数学的孩子,都愿意主动找她问问题了。

除了老师,孩子们的变化更大。以前课间总是扎堆蹲在墙角玩石子的孩子,现在有了好多“新玩法”—— 北街小学的“新春心理游园活动”搬到了紫坪铺,孩子们蒙着眼睛摸福袋、组队玩拼图,笑得比山里的太阳还灿烂;西区水厂的研学活动,孩子们跟着城里的同学一起看水处理过程,小宇还跟我说:张老师说这水从岷江来,经过处理就能变成我们喝的自来水,太神奇了!”去年冬天,我还去看了成都市空竹比赛,紫坪铺学校的空竹队一下子拿了27项冠军,孩子们穿着统一的队服,在舞台上转着空竹,有的还能抛起来再接住,台下的家长们拍着手,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 谁能想到,半年前这些孩子连空竹都没见过,是北街小学请来的专业教练,每周来教他们,还专门定制了适合孩子的空竹道具。

今年9月我再去的时候,学校的硬件也跟上了。以前的旧食堂翻修了,专门留了一块区域当“小厨房”,几个孩子围着灶台,在老师和食堂师傅的指导下煮面条,有的切番茄,有的打鸡蛋,脸上沾着面粉也不在乎。食堂师傅说:“现在娃们能学做饭,好多留守儿童回家能自己煮点吃的,家长在外也放心。” 宿舍区正在改造开放式阅读空间,工人师傅在装书架,旁边堆着新到的绘本和科普书,生活老师说:“以前娃们晚上做完作业,就只能待在宿舍里发呆,以后能在这儿看书、聊聊天,也热闹点。” 操场旁边的美术教室改成了工作坊,孩子们用山里的树皮、石头做手工,墙上挂着他们画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色彩鲜艳得很 —— 这哪还是以前那所破旧的山区学校,分明就是个充满生气的 “成长乐园”。

更让我暖心的是“大先生”制度。紫坪铺学校有近 60% 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市里专门让每个老师当孩子的“大先生”,还制定了《责任目标书》和《工作手册》。我翻了翻语文老师陈老师的手册,里面记着每个孩子的生日、爱好,还有每次辅导的内容:“3月15日,陪小雅聊妈妈,给她读《妈妈的礼物》绘本”“4月20日,辅导小宇写作文,他想写爷爷种的核桃树”。小雅跟我说:“陈老师就像妈妈一样,我想妈妈的时候就找她,她还教我叠纸鹤,说叠够100只,妈妈就能早点回来。” 上个月,陈老师还去小雅家家访,跟着小雅的爷爷去山里摘核桃,跟老人讲怎么督促孩子写作业,还留了自己的电话,说“有事儿随时找我”。现在学校还搞“全员家访”,老师走遍了龙池镇的山山水水,把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都记在台账上,还联合市委社会工作部、妇联搞家庭教育指导,让山里的家长也知道咋陪孩子学习、跟孩子沟通。

那天离开学校的时候,夕阳照在教学楼上,“家门口的好学校” 这几个字特别显眼。校门口的公告栏上,贴着爱心企业捐赠冬季校服的名单,还有养麝研究所、大熊猫国家公园管护站的研学基地牌子——校长说,现在好多单位都愿意帮学校,有体育器材的,有专门来教孩子们学烘焙的,娃们的课程越来越丰富了。

作为一名都江堰市民,我以前总担心农村教育跟不上,怕山里的娃输在起跑线上。可看着紫坪铺学校的变化,我才明白,集团化办学不是简单的“名校带弱校”,而是真真切切地把城里的好师资、好课程、好管理“搬”到山里,让老师有成长的机会,让孩子有出彩的可能,让家长能放下心来。以前听人说“山里的学校留不住老师、教不好学生”,现在看,只要有好的机制,只要真把民生放在心上,山里的学校也能办得有声有色,山里的娃也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走在下山的路上,我想起北街小学门口的标语:“让每个孩子都能发光”。现在看来,紫坪铺学校的孩子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发光——他们会用数学知识算山核桃的产量,会用画笔描绘家乡的美景,会用空竹转出青春的活力。我想,这就是集团化办学的意义吧:它不只是改善了一所学校的硬件,更是温暖了一群孩子的心灵,点亮了山区教育的希望。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