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鄂西北,郧西县店子镇烟叶收购站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早上七点,站内已准备就绪,分级区、过磅区等各个区域划分明确,工作人员身着统一工装,在各自岗位上准备就绪,烟农休息室内,茶水桶冒着热气,长椅擦拭得一尘不染。
“吱呀--”大铁门缓缓推开,第一辆载满烟叶的三轮车准时驶入站内,质管员立即上前,核对信息后将其引导至指定分级台。整个过程井然有序,不见之前排队等候的场面。
“今年实行精准预约,我在家就知道几点来。”烟农杨金笑着说,“不用起早摸黑来占位置,这个改革真贴心”。这是郧西县烟草专卖局推行“精准预约收购”带来的变化,通过提前预约,每个烟农都有了准确的交售时间段,大大缩短了等待时间。
“老杨,今年来得正好!”姚师傅笑着迎上前,他顺手接过一捆烟叶,轻轻放在手推车上。几个年轻技术员见状,也纷纷上前帮忙卸车。不一会儿,一车烟叶就被整齐地码放在了分级区。
姚师傅顺手拿起一片烟叶,在灯光下仔细看着:“叶片柔软,色泽均匀,油润感足,老杨今年这烟,品质提升可真不小!”
“今年可省心多了!”杨金擦着汗说,“不仅交烟时间准,烤烟也轻松不少,以前用老式烤房,得整夜守着添煤,现在用生物质燃料,温度自动控制,省工又省心。小赵还教会我用蚜茧蜂防治虫害,今年农药钱省了不少!”
烤房里的守夜人
从“火候”到“心火”,姚师傅的教诲从不止于技术。
说话间,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小跑过来——正是赵明儒。他是姚师傅五年前带出的徒弟。如今,已成长为技术骨干,手机里存着200多个烟农的电话,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赵热线”。这个被戏称为“赵热线”的号码,成了连接新技术与老烟农的桥梁。
“八月份最忙的时候,我一天要跑十几户烟农。”赵明儒说,“姚师傅教我的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烟农的心。他常说,咱们技术员的脚底要永远沾着泥土。”
赵明儒的田间课堂从春天持续到秋天:春天教育苗,夏天讲防病,秋天指导采收。最关键的烤烟季节,他常常整夜守在烤房,帮烟农调试温度。
去年老杨的烟叶质量一般,赵明儒主动上门指导,从育苗开始每周到田里四五次。今年烘烤关键期,一天深夜暴雨倾盆,烤房温度异常,赵明儒接到电话后立即冒雨赶到,在烤房外搭起简易床铺守了三天,直到烟叶出炕。
这正是“传帮带”最生动的体现——技术在言传身教中传承,责任在身体力行中担当。赵明儒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着技术员的初心。
数据外的贴心人
从“秤盘子”到“心坎子”,姚师傅的教导从来不止于言传。
过磅区里,第二次参加收购工作的司磅员小李正熟练地操作着收购系统。看到杨金推着烟叶过来,她立即起身相迎:“杨哥,您今年的烟真漂亮!”
“小李今年更熟练了啊!”杨金笑着说。
确实,相比去年此时的生涩,如今小李的动作娴熟了许多。她还清楚记得去年第一次独立过磅时的场景:面对复杂的系统界面,她紧张得手心冒汗,只能机械地念着屏幕上的数据:“等级C3F,重量63公斤,均价......”抬头看去,对面的老杨却一脸茫然,那双粗糙的手不停地搓着衣角,显然没有听懂这一串数字的含义。
那天午休时,姚师傅递给她一杯热茶,语重心长地说:“咱们念的不是数字,是老乡们三百六十五天的起早贪黑。你要把‘秤盘子’变成他们听得懂的‘心坎子’。”那一刻,小李突然明白,密密麻麻的数字背后,是每位烟农的辛勤劳动与期盼。
从那天起,小李开始用心学习。她跟着姚师傅学习分级知识,跟着赵明儒下地了解生产过程,走访烟农了解他们的辛苦。如今的她不仅能熟练操作系统,更学会了与烟农沟通的技巧。
“杨哥,您今年的烟油分足、色泽好,算上补贴比去年能多收一千多块呢!”小李指着收购数据细心地解释。
杨哥激动得直搓手:“太好了!明年我还听你们的,继续用新烤房烤烟,用绿色防治新技术!”
夕阳西下,收购站渐渐安静下来。姚师傅、赵明儒、小李三人难得坐在一起休息。金色的余晖洒满院落,远处传来烟农们满载而归的欢笑声。这个看似普通的一天,恰是烟叶条线“传帮带”最生动的注脚。
夜幕降临,收购站的灯光再次亮起。明天,这里又将迎来新一批金叶,而“传帮带”的故事,也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在这座普通的烟站里,技艺在掌心传递,责任在肩头交接,而服务群众的初心,正如这满仓的金叶,历久弥新,香飘万里。(李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