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最火的小城,重庆荣昌无疑位居其一。这座偏居成渝腹地、历经沧桑的古城,何以能持续聚人文、聚产业而生生不息?今天这位生在荣昌、长在荣昌的夏布织机守护者刘荣禄带来他的答案。
雨幕中的织机抢救
这个国庆、中秋佳节,天公作美,刘荣禄一家团聚后,织机合围、夏布飘展的院坝,为这轮圆月营造了独有意境。相比赏月的闲适,这些年,为了抢救性保护这些织机,刘荣禄更多的是操心。
这是几个月前的惊心一幕:6月24日,荣昌区盘龙镇暴雨如注,出差途中的刘荣禄接到老家电话,雨势凶猛的消息让他瞬间改变行程。“掉头,回家!我的宝贝还在露天院坝!”这个被称为“中国夏布织机收藏第一人”的汉子,心中牵挂的是500台历经沧桑的织布机。小车冲进院坝时,部分露天布展的织机正遭受雨水侵蚀。“快!快往屋里搬!”雨水顺着头发淌下,浸透衣衫,刘荣禄却浑然不觉。在瓢泼大雨中,他与家人化身为抢救队,小心翼翼地将织布机一件件转移。
刘荣禄收藏的各式织机
这些织布机中,30台已有300年历史,50台超过200年,100台历经百年风雨洗礼,每一台都是夏布在巴蜀大地繁衍的活历史。这场暴雨中的“织机保卫战”,只是刘荣禄二十年守护生涯的一个缩影。
“咔哒”“咔哒”的童年记忆
清光绪《荣昌县志》记载:“各乡遍地种麻,机杼之声不绝于坊巷,其织机结构精繁,以硬木为骨,榫卯相衔,梭引经纬,踏轴衔齿相催,每寸成布皆赖此机巧之力。”这段文字不仅是荣昌夏布辉煌历史的见证,更是刘荣禄家族记忆的底色。
1993年,年仅18岁的刘荣禄为分担父亲的负担,外出闯荡,辗转于西安、广州、成都等地,成立了运动器材工厂。然而,无论走多远,织机的“咔哒”“咔哒”声始终是他心中最清晰的乡愁。
一次回乡之旅深深触动了他。“夏布市场不景气,苎麻种植面积缩减,许多珍贵的织布机甚至被劈成柴火……”面对这些承载着乡愁与历史的机器,刘荣禄不禁眼眶湿润,童年记忆与传承使命感在这一刻轰然交汇,他决定踏上织机收藏之路。
这趟回乡经历唤醒了埋藏在刘荣禄心中的传承种子。上世纪90年代,当身边的织布工纷纷转行,当年轻人蜂拥前往城市寻梦,刘荣禄却做了一件让人无法理解的事——他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开始在重庆荣昌各乡镇,甚至全国各地收购被丢弃的织机。
千年演变的文化方舟
“他们都说我疯了。”刘荣禄回忆道,“但我知道,如果我不做,这门技艺就真有可能消失了。”为了收集这些织机,刘荣禄竭尽全力筹集资金,并委托亲友遍地找寻这些宝贵的历史遗珠。
刘荣禄的陈列馆收藏着不同年代的织机,每一台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最老的一台可以追溯到明代,木质已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发亮。这些织机大多已无法发声,唯有那台他最常用的,还能织出夏布。
走进刘荣禄的陈列馆,仿佛进入了一个织机的时光隧道。500余台夏布织机,记录着中国夏布织造技艺的演变历程。
初具规模的夏布织机陈列馆
“这是目前国内较为完整的夏布织机收藏序列。”刘荣禄的话语里透着难以掩饰的自豪。从明代到现代,从单一的“矮机”到繁复的“提花机”,从单人操作的腰机到需双人配合的大花机,每一台织机都以硬木为骨,榫卯相衔,完美印证了《荣昌县志》中“梭引经纬,踏轴衔齿相催”的记载。
刘荣禄拿起一根长约一米的木轴,上面布满了半厘米深的凹槽。“这些都是麻线经年累月磨出来的痕迹,没有几十年的功夫,是磨不出这么深的印子。”他摩挲着凹痕,仿佛能看见先祖们怀揣麻种、背负织布机,历经千辛万苦的身影,也能回忆起父亲在织布机前辛勤耕耘的场景。
拜师问道的传承之路
“收藏保护这些织布机,就是守护夏布文化的根脉。”盘龙镇党委书记李辉雄对刘荣禄的举动高度赞赏。
他不仅收藏织机,更潜心研究夏布织造的全部72道工序——从苎麻种植、剥麻、绩纱、穿筘到上机织造等等。每一道工序,他都亲手操作,直到熟练。
“现代人只知道夏布凉爽,却不知道它为何凉爽。”刘荣禄拿起一块刚织好的夏布解释道,“因为苎麻纤维中间是空心的,能够呼吸,这是任何合成纤维都无法模仿的。”
但刘荣禄深知,仅仅收藏织机并不足以让文化传承下去,还需要技艺的延续与交融创新。年过半百的他甘当学徒,2025年5月25日上午,中国夏布画技艺传承拜师仪式在荣昌区盘龙镇举行,刘荣禄等三人拜入中国夏布书画创始人王少农先生门下。
刘荣禄与师傅王少农(左一)
王少农是中国夏布画创始人、中国书画夏布发明人,所著的《中国夏布绘画艺术》,是中国首部讲述中国夏布历史、文化与艺术的专著。师徒们将致力于夏布文化的多元传承。
经纬永续的文化宣言
“50岁前,我为自己、为小家打拼;50岁后,希望能为家乡、为文化传承做点事。”已届知命之年的刘荣禄,事业步入平稳期,文化守护的信念却愈发炽热。
洁白的月光,洒落在院子织机上。刘荣禄轻轻哼起了古老的《麻布神歌》:“幺妹要勤快哟,勤快要绩麻。三天麻篮满哟,四天就崩了弦……”悠扬的曲调在织布机间回荡,那些静默的“宝贝”仿佛在光影中再次焕发生机。
清光绪《荣昌县志》记载的“妇女勤绩成布,白细轻软较甚于葛。山陕直隶客商,每岁必来荣采买,远至京都发卖”的盛况,虽然已成为历史,但在刘荣禄的努力下,那段辉煌的记忆以织布机为载体得以留存。
“先祖们勤劳持家的根,就在这机杼声里;荣昌的包容与引力也缩影在夏布掀起的文化繁荣里。”刘荣禄动情地说,他守护的不仅是织布机,更是一个族群的文化记忆,一段流淌在经纬之间的文明。他希望在更多热爱者的努力下,这些承载着千年韵味的织机将继续转动,而夏布所承载的万古情怀,也将在时光的长河中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