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的第5天,来自上海的游客陈女士在其所居住民宿的露台上,用相机记录下布氏鲸跃出海面的瞬间。“十年前来北海,就是逛银滩、吃海鲜。这次住了5天,玩了帆船、尝试了出海潜水,还赶上了老街的实景演出,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今年5月,《北海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8年)》正式出台,明确提出到2028年实现年旅游总收入1000亿元、年接待游客7000万人次的目标。
一场从“流量吸引”到“留量经营”的升级战役,正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悄然打响——
位于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的海丝首港景区。(海丝首港景区供图)
银滩的沙粒里,浸润着当地文旅转型的探索。这片被描述为“滩长平、沙细白”的海滩,借“三馆一滩”的改造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奇境海洋馆用多媒体技术让海洋知识“活”起来,冰境纳凉馆的先锋舞剧《融》成了“亲子必看剧目”,海境时尚馆变身网红社交打卡地,风尚活力海滩则实现了户外旅客服务全天候覆盖。以创新破局前行,“第三产业”活力尽显。
若银滩是门面,则涠洲岛便是试验田。
这座中国最年轻的火山岛,曾因“船票难买、住宿杂乱”让游客望而却步......
如今,通过智慧海岛系统升级,游客可提前1至15天在官方平台动态预约船票,“抢票难”成为历史;同时,岛内民宿商家规范展示房价、海鲜加工费等,从源头杜绝坐地起价,游客出行体验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不少商家还与当地渔民合作,推出“赶海体验”“海鲜捕捞”等定制项目,让游客从“住民宿”升级为“体验岛民生活”。
“以前总怕负面传言影响行程,直到亲身体验后,才发现这里给予我们太多惊喜。”来自广州的游客李先生说,“跟着工作人员去赶海、挖沙虫,还约到了火山地质公园的专属讲解,这趟3天2晚的行程,孩子们说比去主题乐园还开心。”
在本地人热情的推介下,采访人员动身前往下一站。
有着140年历史的北海老街,不再是单纯的“小吃一条街”......老街区的青石板上,镌刻着文旅融合的新故事。
结合节庆或夜游活动,《升平1876》实景剧常于晚间19:30左右在老街中段的骑楼旁上演,演员们身着民国服饰,重现19世纪历史背景下,北海的开放与包容。
演出时,往往会吸引千余名观众驻足观看。
实景剧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娱乐层面,更成为“行走中的历史课堂”——
中学教师李建国尤为关注其中细节,“孩子问我为何演员手中的货单写着英文,我正好借演出的剧情,讲解北海开放的历史。这种看剧学历史的方式,效果很好。”
位于街角的糖水铺,也以主动求变的态度,推出了“海石花糖水DIY体验”,游客可参与亲手制作这款本地特色的甜品,让味觉记忆成为“带得走的北海”。
据北海市官方统计数据来看,2024年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612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8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6%和18.1%。这组数据不仅印证了“三馆一滩”“实景剧演绎”等文旅实践的成效,更让2028年实现年旅游总人数700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1000亿元的目标变得清晰可触。
如今,北海正在以实际行动证明,旅游城市的发展,不在于堆砌多少网红地标,而在于能否让城市中的每一处细节,尽可能承载“可感知的价值”——
这里海风吹拂的,不仅是度假的惬意,更是一座城市向文旅高质量发展深处扎根的决心!(文/周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