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8月,全国铁路发送旅客达32亿人次,刷新历史同期纪录。这一数字不只是铁路客运量的突破,更映照出中国经济社会的活力与民众出行需求的持续释放。而创纪录数据的背后,是铁路部门在运力、产品、服务上的持续发力,让“流动的中国”更具生机。
普惠服务:让每个群体都能抵达远方
铁路运力提升,不止是高铁网络的延伸加密,更在于对普惠出行需求的坚守。如今高铁快速发展,铁路部门仍统筹高速与普速资源,维持普速列车开行规模,尤其持续运营公益性“慢火车”与乡村振兴列车,尽显均衡发展理念。
这些“慢”交通,实则满含民生温度。它们串联起偏远地区与外界,是沿线群众求学、就医、务工、经商的关键通道,也是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同时,它们满足了不同收入群体的多元出行需求,让铁路出行跳出“速度竞赛”,成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旅程。这份对普惠的坚持,让铁路网络真正成为惠及全民的基础设施,助力每个群体共享发展成果、抵达心中远方。
精准供给:让旅途本身成为风景
基本出行需求满足后,提供更高质、更具特色的运输产品,成为铁路部门的新方向。通过对接市场需求,铁路部门推动旅游列车“量质双升”——研发投用适老化旅游列车、精心设计线路,实现“火车向着景区开”,激活“旅游列车+”经济活力。
这一转变,标志着铁路从传统运输服务向“运输+旅游”融合服务升级。适老化列车的投用,既是对银发群体出行需求的精准回应,也是服务银发经济、彰显社会尊重的实践;“火车向着景区开”的创新,则让旅途成为旅游体验的重要部分,游客可在列车穿行中欣赏沿途风光,达成“快旅慢游”的理想状态。
这种精准供给,既满足了游客对高品质旅游的追求,也带动沿线旅游经济发展,形成交通与旅游良性互动的共赢格局。当列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更成为移动观景平台与休闲空间,铁路运输的价值也有了全新诠释。
人文关怀:让出行体验更加温馨舒适
32亿人次的客运纪录背后,铁路服务能力面临不小考验。对此,铁路部门多措并举:推动学生预约购票服务常态化,优化铁路畅行码、互联网订餐等在途服务,提升餐饮品质,加强文明出行引导,全方位改善旅客体验。
这些举措看似细微,却直接影响旅客的获得感与满意度:学生预约购票常态化,解决了特定群体关键时期的购票难题;铁路畅行码让旅客“一码在手”获取全流程服务信息;互联网订餐完善,满足了多样化、个性化餐饮需求;而文明出行引导,不仅优化乘车环境,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社会文明素养。
这些服务优化,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标志着铁路部门正从传统运输管理者向现代服务提供者转变。当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相融,出行便不再只是空间位移,而是一段温馨舒适的体验。
32亿人次的历史纪录,正是“流动中国”的生动注脚。其背后,是铁路在普惠性、创新性、服务性上的全面提升。随着铁路网络持续完善、服务品质不断提升,未来铁路必将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满足民众美好出行需求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王洪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