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夫妻店”到“智慧铺”:玉环利民1号便利店的转型突围

2025-09-29 09:37:05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清晨七点,玉环市核心商圈的早高峰如约而至,人流如织的街道旁,玉环利民1号便利店的玻璃门被不断推开。“现在店里又亮堂又好逛,想买的东西一眼就能找到,连特色商品都摆得像艺术品!”熟客陈阿姨手里攥着

清晨七点,玉环市核心商圈的早高峰如约而至,人流如织的街道旁,玉环利民1号便利店的玻璃门被不断推开。“现在店里又亮堂又好逛,想买的东西一眼就能找到,连特色商品都摆得像艺术品!”熟客陈阿姨手里攥着刚选好的早餐,笑着对店主杨建军夫妇说道。谁能想到,这家占据黄金地段的便利店,曾因“小而乱”的窘境,差点错失了门前的旺盛客流。

黄金地段困局,小店经营杂乱

一年前,利民1号便利店虽地处市中心人流量最密集的区域,却被店铺面积狭小的难题困住了发展脚步。副食品货架上,零食、日用品挤在一起,袋装面包挨着瓶装饮料,顾客想找一袋盐往往要翻遍半排货架;特色商品陈列区更是混乱,标价签东倒西歪,有的商品旁贴着皱巴巴的纸条,有的干脆没了价格标识,顾客询问时,杨建军夫妇常常要弯腰在杂乱的货柜里翻找半天才能回应;最影响观感的是特色商品背柜,不同品类的商品随意堆叠,颜色杂乱无章,别说吸引顾客,就连自己清点库存都要费上大半天功夫。“那会儿真是糊涂经营,店里有多少件特色商品、哪些货卖得好,全凭脑子记,到最后库存积压一大堆,有的特色商品放了大半年都没动过,新货又没地方放。”回忆起过去的日子,杨建军满是无奈。由于缺乏经营技巧,夫妻俩既不懂数据分析,也不会科学订货,每次进货都凭感觉,要么畅销品断货,要么滞销品堆积,账本上的盈利数字总是和预期差一大截,守着黄金地段却赚不到“省心钱”。

零售终端计划,定制智慧方案

转机始于玉环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终端升级计划”。客户经理冯钰迪第一次上门走访时,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店铺的核心问题:“地段是优势,但管理跟不上,再好的客流也留不住。咱们得从‘靠经验’转向‘靠数据’,从‘乱糟糟’变成‘有条理’。”随后,一套量身定制的“智慧转型方案”迅速落地——为店铺配备双屏机,接入“香溢通”零售终端系统,打通从库存管理到数据分析的“数字通道”。刚开始接触系统时,杨建军心里犯嘀咕:“我和老婆都没啥文化,这机器能玩转吗?”没想到,小冯手把手教学,从扫码入库到实时查库存,从销售数据统计到盈利分析,一步步带着夫妻俩熟悉操作。更贴心的是,小冯每周都会上门抽查库存,对照系统数据核对实物,帮他们纠正录入偏差,确保每一笔库存都精准无误。“现在打开‘香溢通’,店里有多少件特色商品、多少瓶酱油,盈利比上周多了还是少了,一目了然!”杨建军指着双屏机上清晰的报表,语气里满是自豪。以往凭感觉订货的“糊涂账”一去不返,如今他会根据系统里的销售趋势,精准把控进货量,滞销品库存减少了近六成,资金周转也顺畅了许多。

图为客户经理冯钰迪指导利民1号老板使用“香溢通”

优化陈列布局,打造特色亮点

解决了“内功”问题,店铺的“外在形象”也随之升级。针对特色商品陈列杂乱的问题,小冯每周都会上门维护,手把手教杨建军夫妻规范明码标价——统一使用透亮的标价签,按照商品价格梯度排列,确保每款商品的价格清晰可见;对于原本杂乱的背柜,更是下了“细功夫”:重新设计陈列布局,用不同颜色的商品包装搭配出美观的造型,还专门为滞销款打造“专属展示位”。说起某款特色商品的“逆袭”,杨建军至今印象深刻:“这款商品刚上的时候,年轻人觉得包装亮眼,但不知道品质怎么样,销量一直上不去。小冯见状,在背柜中间给它留了个C位,用同色系丝带搭配灯箱做了造型,还贴了‘年轻优选’的小标签。没想到这么一弄,来问的年轻人多了,试买之后口碑也传开来,现在这款商品成了店里的‘爆款’,每周能卖出去二十多件!”

图为利民1号店堂名酒特色陈列

拓展便民服务,化身社区驿站

随着店铺形象和经营能力的提升,杨建军又萌生了一个新想法:“咱们店人流量大,顾客啥需求都有,要是能多做点便民服务,既能帮到邻里,也能多聚点烟火气。”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小冯的支持,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将便利店升级为“社区小中心”。小冯陪着夫妻俩重新规划店铺布局,把非特色商品按类别分区:零食区、日用品区、粮油区……每个区域都贴上醒目的标识,顾客进店就能直奔目标;同时,在店铺一角开辟出便民服务区,引进“多多买菜”自提点,摆放便民服务柜,里面装满风油精、创口贴、血压仪等应急物资,免费供邻里使用。如今,走进利民1号便利店,不仅能看到整齐的货架、美观的特色商品背柜,还能看到居民们在这里取快递、测血压,老人们坐在门口的小桌旁聊天,年轻人顺手买完东西后,会在便民服务柜里拿上一片创可贴备用。“上次我孙子在楼下玩摔破了膝盖,跑过来拿了片创口贴,老板还特意帮我们消毒,特别暖心。”住在附近小区的李奶奶说。这些看似细微的便民服务,让便利店不再只是“卖东西的地方”,更成了邻里间互帮互助的“暖心驿站”,客流量比转型前增加了三成多。

傍晚时分,夕阳透过玻璃门洒在整洁的货架上,双屏机上的数据还在实时更新,杨建军夫妻俩忙着整理刚到的货,脸上满是干劲。从“夫妻店”到“智慧铺”,从“杂乱小铺”到“社区驿站”,利民1号便利店的转型,不仅是一次经营模式的升级,更是一次服务初心的回归。而这份“烟火气”与“智慧感”交织的故事,还在玉环市的街头巷尾继续温暖上演。(冯钰迪)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