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黄冈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物流中心仓库的灯率先划破晨雾。42岁的送货员汪梁拧开保温杯,抓一把茶叶丢进去,滚烫的热水冲下去,叶片“哗啦”散开,像极了他17年送货路上被风吹起的衣角。这杯茶他从上车喝到卸货,茶味从浓到淡,却始终陪着他翻过山坳里的碎石路、挤过集市的早高峰,把一包包卷烟准时递到零售户手里——这茶香里,藏着物流人“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执拗。
浓茶暖身,守着初心长驻
“小汪,后山路昨儿淋了雨,注意观察路况,轮胎别压边儿!”物流中心送货部主任高翔扒着车门叮嘱,汪梁正弯腰把最后一包卷烟往车上摞。副驾座位上,那只用了八年的玻璃杯冒着热气,杯壁上深褐色的茶渍圈层层叠叠,最底下那圈还是他刚入职时留下的——这是他二十年工龄的“活勋章”。
2008年,25岁的汪梁刚当送货员时,送货还是辆敞篷小货车。“那时候去英山县的路,坑能把人颠起来。”他笑着摸了摸眼角的细纹,“最远的零售户在山顶,光开上去就要四小时,中午就蹲在路边啃馒头,就着自己带的凉茶水咽。”如今车换成了带空调的厢式货车,仓库里随时有热水,可他总说“热茶不如自己泡的解乏”,每天出门前依旧抓一把茶叶塞进杯子,“喝一口,方向把得更稳,人也显得格外精神”。
没有导航的那些年,汪梁和同事们的“导航”是手绘的“民情地图”。纸是从仓库废纸堆里裁的,铅笔线画得歪歪扭扭,却密密麻麻标注着细节:“张大爷店前有棵老槐树,车停东边”“李婶家坡陡,卸货要垫木板”。这些地图传了一代又一代,后来有了电子导航,老地图还被收在仓库的铁盒里——那是他们对“一户不落”的承诺。
物流中心送货员汪梁送货。程功摄
车轮滚滚,载着责任前行
物流中心里,58岁的许智是出了名的“老顽固”,干送货六年,从没误过一次点。2023年冬天那场暴雪,他负责的线路被雪封了半截,志愿者们铲出的通道只够小车过,离零售户刘大姐的店还有两百多米。许智裹紧棉袄,把卷烟揣进怀里——怕雪渗进去打湿包装,又把塑料袋裹了两层,深一脚浅一脚往店里挪。雪粒子打在脸上生疼,他却把卷烟护得严严实实。
“许师傅!你咋来了?”刘大姐开门时,许智的眉毛上都结了霜,掏出的卷烟却干燥温热。刘大姐转身就端来杯热茶,红糖放了满满两勺:“你这老骨头,可别冻着!”许智捧着热茶,手冻得发僵,却一口喝到了心里——那天他在日志上写:“客户的热茶,比啥都暖。”现在每次出发,他都会在保温杯里泡上浓茶,不仅是为了驱寒,更是提醒自己:“这杯茶凉之前,必须把货送到。”
每天上午八点,送货车队排成队驶出物流中心,车灯在晨光里连成线。有的车往山里去,有的车往镇上跑,车轮碾过山路的碎石、街道的柏油,车厢里的卷烟安安静静躺着——它们不知道,为了“不耽误一户、不迟到一秒”,送货员们曾在暴雨里推车、在酷暑里擦汗,把责任裹在大衣里、揣在怀里。
送货员冰冻雨雪天气送货。程功摄
茶香氤氲,连着万家灯火
傍晚六点,最后一辆送货车的车灯划破暮色,驶回物流中心。夕阳把车身染成金色,汪梁坐在驾驶座上,把玻璃杯里最后一口凉茶喝完,然后掏出签收单,对着送货记录一笔一笔核对。“你看,这张签的是‘王’,少了一横都不行。”他指着单子上的字迹,“零售户靠这吃饭,咱可不能马虎。”十多年来,经他手送出的卷烟,从没出过一次错——这份“零失误”的背后,是他每天提前半小时核对货单,是雨天把签收单揣进内衣口袋,是无数个早起晚归的日子。
有时不同车组碰巧一起回车,大家会围在仓库门口的石桌边聊天。汪梁捧着新换的玻璃杯,杯壁上刻的“坚守”两个字格外亮——这是物流中心给老员工的纪念。“你看这杯子,厚玻璃,摔一下也不怕。”他摩挲着杯壁,“咱干送货的,就得像这杯子,经得住折腾,熬得住时光。”
傍晚完成送货后的送货车辆。王孟怡摄
夜色渐浓,城乡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来。零售户们把新送到的卷烟摆上货架,暖黄的灯光照在包装上——这些卷烟里,藏着送货员们一路的风尘,藏着“知音物流”沉甸甸的关怀,更藏着烟草人与客户之间的情谊。
从青丝到白发,从晨光微熹到暮色沉沉,黄冈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物流中心的送货员们,把一辈子都耗在了这条送货路上。那杯浓茶,泡淡了岁月,却泡浓了情怀——它见过汪梁在暴雨里推车的模样,见过许智在雪地里跋涉的身影,也见过客户递来热茶时的温暖。在这条平凡的路上,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车轮承载使命,让“坚守”二字,在袅袅茶香里,愈发醇厚,愈发绵长。(王孟怡、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