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产一线的青年员工而言,岗位轮换往往意味着直面陌生的生产操作和复杂的生产流程,面对没有“标准答案”的生产场景,如何快速破局、站稳岗位?
青州卷烟厂制丝车间基层工会给出了答案——以“28天创造一份精彩”特色师带徒活动为抓手,为青年员工量身打造成长“加速器”,让岗位学习在经验传承中快速破局、稳步前行。
精准施策:构建多元协同培育体系
制丝车间创新推行“一师一徒”精准结对机制,通过深度分析关键岗位技能需求,筛选出具备丰富实操经验的技术骨干担任师傅,选拔有潜力、肯钻研的青年员工组建师徒搭档,确保师徒双方深入研究同一岗位。
围绕“强操作、会维修、懂工艺”的培养目标,车间为每对师徒搭建了涵盖设备原理、工艺流程、风险防控等模块的思维导图,制定标准化学习手册,明确各阶段学习重点与考核标准,让培养过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制丝车间主任在特色师带徒活动理论竞赛现场宣贯主旨思想。韩杨 拍
实施过程中,车间建立“周沟通、月评估”动态管理机制,定期组织专题会议掌控学习进度,根据师徒反馈及时优化学习内容。针对部分徒弟对设备原理模块理解困难的问题,增设“手绘原理图+现场标注”实训环节,要求师徒共同完成主机设备能源流向图绘制,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实操技能,有效提升了徒弟对设备核心结构的认知水平。
创新驱动:打造三维赋能培养模式
车间创新推行“理论筑基+实操淬炼+创新激励”的三维培养模式。
活动团队正在讨论、设计分阶段实施计划。王盼 摄
在理论环节,车间要求徒弟在30分钟内完成思维导图讲解,涵盖工艺标准、设备参数等关键信息,由车间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组成评审组,从完整性、科学性等方面进行评分,以“讲”促学、以“评”固知。在实操环节,聚焦产前设备检查、常见故障排除等5项关键技能,采用“必讲点+抽考点”结合的方式,全面检验徒弟的动手能力,确保所学技能贴合生产实际需求。
为进一步激发师徒创新活力,车间特别设置“创新附加分”机制,鼓励师徒围绕岗位生产中的效率提升、质量改进、成本管控等问题开展攻关,徒弟在师傅指导下提出的设备卫生清理优化方案、工艺参数微调建议等小改小革和合理化建议,经验证有效后可获额外加分。活动开展以来,累计收集岗位操作优化经验30 余条,识别并防控隐患风险20余项,形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沉淀经验”的良性循环,让创新基因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
固本培元:筑牢人才培育长效机制
自启动以来,“28天创造一份精彩”特色师带徒活动顺利完成两轮培养周期,通过构建“选拔-培养-竞赛-复盘”的闭环培育机制,成功打造出一套成熟的一岗多能人才快速培养模式。一批青年员工在活动中快速成长,逐渐成长为“一岗精、二岗会”的复合型人才。
实操评委与混丝加香段师傅在现场进行实操。刘相顺 摄
经过不断地积累活动经验,车间进一步提炼成果、固化标准,编制完成《岗位技能标准手册》《岗位经验库》等规范性文件,不仅为当前具体生产工作提供了标准化材料,更为后续培养轮次的推广筑牢了基础。
通过“28天创造一份精彩”特色师带徒活动培养,车间形成了“选拔有标准、培养有路径、考核有依据、提升有空间”的人才培养工作格局。一批批有技能的青年员工成功“出徒”,成为独当一面的业务尖兵;师傅队伍的带教能力与责任心显著增强,“传帮带”机制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车间推动岗位发展与员工成长深度融合,逐步构建起“以老带新传技艺、以新携老强创新”的良性循环,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韩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