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的深度融合与发展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信息传播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的今天,传统“宏大叙事”式的教育模式已显露出吸引力不足、覆盖面有限、时效性不强等明显局限。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构建以“微教育”为特征的新型思政教育模式不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紧迫性。本文旨在系统探讨融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微教育的构建路径,以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和实效性。
融媒体环境下的思政“微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创新转型。这种教育模式依托融媒体平台,以微小的教学单元、精短的时间跨度、贴近生活的内容选择、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交互式的参与体验为基本特征。其核心在于将宏大的理论体系分解为易于消化吸收的微话题、微故事和微案例,通过短视频、音频、动漫、图文等轻量化形式进行传播,并借助算法推荐和社群传播实现精准触达。这种教育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跨越时空限制,自然嵌入学生的微博、微信、抖音等日常媒介使用场景,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1、构建有效的思政微教育体系,首先需要实现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转变。构建思政微教育体系的首要环节在于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与重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模式,教育者扮演着知识传授者和真理代言人的角色。而在融媒体环境下,这种权威式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要求。教育者必须实现从“知识权威”到“价值引领者”的角色转型,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具体而言,需要培养三种核心思维:一是“用户思维”,将学生视为具有自主选择能力的教育服务对象,深入研究其信息偏好和接受习惯;二是“产品思维”,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视为需要精心设计和包装的精神产品,注重其传播效果和用户体验;三是“平台思维”,善于利用各类融媒体平台的特性,构建多元立体的教育传播矩阵。这种理念转变要求教育者不再满足于做知识的传授者,而要成为价值的引导者、话题的设置者和讨论的组织者,通过平等对话和良性互动来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2、内容创新是思政微教育构建的核心环节。在信息爆炸的融媒体时代,内容质量直接决定着教育效果的优劣。思政微教育的内容创新需要实现三个层面的转变:首先是在内容形态上,要实现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叙事”的转变。充分运用网络语言、青年话语体系和时尚表达方式,如开发“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系列短视频、制作“核心价值观RAP”等,增强内容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最后是在生产机制上,要实现从"单向供给"到"协同创作"的转变。建立UGC(用户生成内容)与PGC(专业生成内容)相结合的内容生产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内容创作,形成师生共创、生生互动的良好生态。同时,要建立热点响应机制,针对社会热点事件和学生思想困惑,及时推出具有思想深度和价值温度的微产品,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3、平台融合是思政微教育得以落地实施的技术基础和组织保障。需要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智能化的融媒体传播矩阵。这个矩阵应当包括三个层级:一是以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社会化平台为代表的外部传播层,主要承担内容分发和用户触达功能;二是以校园APP、官方网站为代表的内部核心层,承担内容集成和深度服务功能;三是以班级微信群、课程QQ群等为代表的基层互动层,承担精准推送和互动反馈功能。各平台之间要实现内容互通、数据共享、功能互补,形成协同传播效应。特别需要重视数据驱动的作用,通过建立用户画像系统和内容推荐算法,实现教育内容的精准投放和个性化服务。同时,要注重平台体验的优化,根据各平台的特性和用户使用习惯,采用差异化的内容形式和传播策略,如在抖音平台主打15秒短视频,在B站开发中长视频课程,在微信平台推送深度图文等,最大限度提升内容的传播效果。
4、队伍与机制建设是确保思政微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需要打造一支兼具政治素养、理论功底和融媒体操作能力的专业化队伍。这支队伍应该采用“专兼结合”的模式,既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专业力量,也包括学生骨干、网络技术人员等辅助力量。要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通过定期举办融媒体技能 workshop、组织优秀案例研讨、开展校际交流等方式,提升教育者的融媒体素养和创新能力。在机制建设方面,需要构建四个支撑体系:一是内容生产机制,建立选题策划、内容制作、审核发布的标准流程;二是激励评价机制,将融媒体思政工作成效纳入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体系;三是经费保障机制,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微产品创作和平台建设;四是效果评估机制,建立包括传播力指数、影响力指数、转化率指数等在内的多维评价体系。这些机制要相互衔接、协同发力,为思政微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融媒体的洪流不可逆转,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思政教育“守正创新” 势在必行,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构建思政"微教育"模式,绝非放弃主流价值的宏大叙事,以“精微化、场景化、互动化”的方式,将核心价值融入大学生的日常,让思政教育从“课堂里”走向“生活中”,从“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以一种更灵活、更亲切、更有效的方式将其融入时代脉搏和青年心田。通过理念、内容、平台与机制的系统性重构,使思政教育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潮起来,最终实现“无处不在、时时在线、润物无声”的育人新格局,切实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