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有多长?6.36万元有多少?
一个数字,是15年光阴,刻画了一个家庭与命运抗争的执着岁月。另一个数字,是6.36万元人民币,点亮了一个村庄几十个孩子的求学之路。
在广西玉林,这两个数字背后,是两个看似无关却又紧密相连的故事。它们都源于困境,也都走向了希望。一个关于“熬下去”的坚守,一个关于“扶一把”的温暖。把它们放在一起,我们能看到普通人身上最坚韧的光,也能触摸到乡村振兴中最实在的温度。
15年:轮椅上的小店,一个家庭的“逆光”史
在广西容县S203省道旁,有一个不到二十平米的小食杂店。每天天刚亮,63岁的李振波就会坐着特制的轮椅,在老伴陈琼兰的帮助下,开始整理货架。
这家小店,是他们与命运搏斗了15年的阵地。
“以前给人家打工,主要是给大卡车换轮胎,力气大得很,”李振波笑着说,但笑容里藏着一丝无奈,“现在换个灯泡都要老伴扶着。”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5年前,那时的李振波48岁,是村里公认的“壮劳力”,是家里的顶梁柱。但一张帕金森病的诊断书,毫无征兆地砸了下来。走路开始颤抖,手脚变得僵硬,连生活自理都成了难题。
“当时知道得了这个病,像天塌了一样。”李振波回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经济来源也断了。“最难的时候,连买药的钱都要东拼西凑。”老伴陈琼兰一边码放着饮料,一边轻声说。
转机出现在2011年。在亲友的建议下,夫妻俩把临街的老屋改成了一间小卖部,办了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开启了这段“轮椅上的生意”。
万事开头难。李振波行动不便,但他坚持要自己看店、自己整理货架。顾客来了,他努力地露出微笑;货架乱了,他扶着轮椅一点点挪过去摆好。陈琼兰既要照顾他,又要打理小店,夫妻俩相互扶持,轮流转,硬是把这个小店撑了起来。
“多亏了亲戚朋友们的帮助。”陈琼兰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困难时,大家不仅出主意,还时常过来搭把手,帮着资助孩子们上学。
广西玉林市容县烟草专卖局的客户经理郑雪珍和陀旭成,也是众多“搭把手”的人之一。他们在走访时了解了老李家的情况,就把这家小店列为重点帮扶对象。他们来的次数多了,就不再仅仅是客户经理,更像是亲人。帮忙打扫卫生、整理货架是常事,隔三差五还会送来些米、油等生活用品。这份细水长流的关心,让这个在风雨中飘摇的小家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暖意。
15年,足以让绝望生出希望。如今,最难的日子总算过去了。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一有空就回家分担家务、照看小店。儿媳和女婿也孝顺,把两位老人的生活起居照顾得妥妥帖帖。家里还添了四个活泼可爱的孙辈,小家伙们绕着膝盖跑,给这个家带来了数不清的笑声。
陈琼兰还在后院开垦了一小块地,种些瓜果蔬菜,养了十几只鸡。“吃不完的还能拿到集市上卖。”她笑着说。国家的政策也越来越好,养老金、医保报销、政府补贴,一项项都减轻了家里的负担。
“现在的生活慢慢好了,我很知足。”李振波感慨道,“党和政府的关怀,乡亲们的帮助,就是我们家最好的良药。”
15年,弹指一挥间。在这个不足二十平米的小店里,每一件商品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坚持,每一次微笑都传递着生活的希望。这15年,就是一个普通家庭在逆境中寻找光、最终自己也活成了光的故事。
(李振波和老伴陈琼兰。陈天运 摄)
6.36万:田埂上的课堂,一个村庄的“未来账”
如果说李振波一家的15年,是在时间的长度里诠释坚韧;那么在广西玉林市兴业县长华村,6.36万元这笔钱,则是在希望的宽度上,为一群孩子打开了未来。
故事要从脱贫户张大娘的一个问题说起。
“欧书记,这雨露计划真能帮我孙女上学?”今年开春,张大娘一边干着农活,一边将信将疑地问广西玉林市兴业县烟草专卖局驻村第一书记欧仔万。
欧仔万立马放下手里的活儿,蹲在田埂上,用最朴实的话给张大娘仔仔细细地讲政策、说条件、理流程。几个月后,张大娘的孙女不但顺利拿到了补助,还在毕业典礼上成了村里的“励志典型”。
张大娘孙女拿到的这笔钱,就来自那6.36万元。在长华村,这笔钱分发给了41个像她一样的孩子。6.36万,对一个大项目来说可能不算多,但对41个家庭来说,这就是托举孩子梦想的坚实臂膀,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投资。
为了让这样的惠民政策不落空,长华村有7名像欧仔万一样的党员“政策解说员”。他们不说文件上的“官话”,只说乡亲们能听懂的“土话”。“产业以奖代补”就是“养好一头牛就能补贴4500块”,“高标准农田”就是“修好水渠能多收三成稻谷”。话糙理不糙,政策一下子就进了村民的心坎里。
当然,扶上马,还得送一程。光给钱、给政策还不够,得让村子自己能“造血”。
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请来技术员,手把手教村民种香蜜顺梨。“老叔,您看这梨树是不是要像给娃梳头一样,仔细修剪?”欧书记蹲在地头,亲自给65岁的王大爷做示范。如今,村里200亩的香蜜顺梨成了“抢手货”,客商直接开车到地头来收。
政府投钱修了近3千米的水渠,党员们就带着大伙儿多种了300亩优质水稻。村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村委党员梁平的“民情日记”本上,记满了鸡毛蒜皮:刘婶家的小猪仔病了,得赶紧联系兽医;村口的灯坏了,要马上找人来修;谁家缺农资了,得帮忙代买……
一件件小事办下来,村民们都说:“有困难,找党员,准没错!”
帮扶单位还出资建了乡村大舞台。现在一到晚上,村中心就热闹起来,跳舞的、聊天的、看热闹的,乡里乡亲的心也聚得更拢了。
(村“两委”人员上门宣传政策。王敏全 摄)
从15年到6.36万:数字背后的温暖底色
一个是不向命运低头的15年,一个是投向未来的6.36万。
李振波的小店,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点,靠着一家人的坚守和身边人的善意,点亮了自己。长华村的振兴路,则是一个从点到面的过程,靠着一群人的付出和好政策的落地,照亮了一方水土。
看似遥远,内里却相通。无论是客户经理郑雪珍、陀旭成对李振波一家的长期帮扶,还是驻村书记欧仔万对长华村的全心投入,背后都是同样的责任与担当。
数字是冰冷的,但数字背后的故事是滚烫的。15年和6.36万,一个度量着时间的价值,一个承载着未来的希望。它们共同讲述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再黑的夜,只要有光,就有希望;再难的路,只要有人扶一把,就能走下去。(宋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