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叠翠,清风吹拂。走进湖南东南部的资兴市州门司镇大有村,一条宽阔平整的民生路穿村而过,太阳能路灯沿路竖立,村民家门口停放着小货车,村卫生室整洁明亮,公交车首末站陆续有村民上下车……一幅生机勃勃、治理有序的乡村振兴图景正渐次展开。这一切变化的背后,是湖南资兴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帮助和支持,他们以优良作风精准施策、凝聚民心,为大有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清风动力”。
选派“精锐”,让党旗飘扬振兴一线
清晨薄雾还未散尽,大有村村民杨寿刚家门口,驻村第一书记李东正和几位早起的村民聊得火热。“今年我们茶油销路不用愁,咱们把品质提上去,品牌打出来!”李东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大家的诉求,运动鞋上还沾着泥点——那是他刚去油茶基地查看苗木长势时留下的。
李东是资兴市局(分公司)选派驻村的首批骨干,近几年,像他这样“脚下沾泥、心里装事”的干部越来越多。资兴市局(分公司)推动精锐力量下沉一线,选派素质过硬的党员驻村帮扶,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吃在村里、干在田间,察实情、听民意,让党旗在乡村振兴最前沿随风飘扬。
(村级道路塌方清理现场)
摸准“脉搏”,让决策扎根泥土引领振兴
乡村的复杂性要求政策制定必须接地气、合民意。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调深入基层、求真务实,驻村工作队带着问题、扛着责任深入一线,倾听群众心声,掌握真实情况,“俯下身子听,卷起裤腿干”。
这种扎实的工作作风,确保了乡村振兴各项政策、规划更符合当地实际,更能回应村民期盼,有效避免了“水土不服”和决策失误,极大提升了政策实施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他们真的坐下来听我们讲困难、出主意,切实帮我们解决问题。”困难户吴子玉感慨道。驻村工作队对脱贫户、监测户、一般户实行全覆盖走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收入变化等核心指标,建立清单、精准施策。今年来,工作队累计走访困难群体69次,确保产业奖补、“雨露计划”、临时救助等政策无一遗漏,牢牢守住了防返贫底线。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他们“俯下身、沉下心”的务实作风,让政策制定更接“地气”,政策落实更顺“民心”。
管好“钱袋”,让资源精准滴灌振兴沃土
乡村振兴,投入是保障,用好每一分钱更是关键。资兴市局(分公司)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勤俭节约,践行“一分一厘皆关情,精打细算惠民生”的宗旨,把更多真金白银投向民生急需处。
(安装高杆路灯后的大有村)
在大有村,村民们掰着手指细数身边的变化:昔日“断头路”打通了,1.5公里产业路贯通山林;5126米老旧饮水管线换新,5处新水源清澈流淌;150盏庭院太阳能灯和55盏高杆路灯点亮夜路;村卫生室来了专职村医,小病不出村;公交开到了村口,货车能直接开进组……每一件事关百姓冷暖的“小事”,都被当成驻村工作队的“大事”。近一年来,驻村工作队整合各类资金170余万元,推进基建、产业、公共服务项目十余个,真正实现“钱为民所花、利为民所谋”。
凝聚“民心”,让公信力夯实振兴根基
乡村治理,关键在得人心。驻村工作队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整合驻村工作队、村干部、乡贤等力量,组建群众调解队伍,变“被动接访”为“主动寻访”,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与此同时,村级事务公开透明、干部作风持续转变,“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成为常态。清正廉洁、为民务实的基层生态,极大增强了组织公信力,凝聚起村民共建家园的广泛共识。干群关系在清风正气中得到修复与加强,群众参与乡村治理、投身振兴事业的积极性被有效激发,乡村振兴最广泛、最深厚、最牢固的力量根基正全面形成。
作风正则民心聚,民心聚则乡村兴。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绝非束之高阁的条文,它已深深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化作推动山乡巨变的磅礴伟力。资兴市局(分公司)将作风建设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以清风正气护航“三农”发展。放眼未来,这条清朗坦荡的振兴之路,正通向更广阔的田野、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