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助力乡村振兴。2025年7月28-31日,在自动化学院郑紫薇老师的指导下,青岛大学“华言”——振兴之音,语润新芽推普志愿服务团深入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口镇等镇,实地调研该村易地搬迁成果、乡村振兴产业及当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中的困境和现状,近距离感受十年间从“缺水破败”到“生态宜居”的蜕变,聆听山海情深的故事。
告别“石江段”:一场攻坚克难的幸福迁徙
到达赤峰市的第一天,实践团成员来到了天山口镇十家段村,在村委,张书记与大家回忆起了十佳段的故事,十家段村原名“石江段”,十家段村原名 “石江段”,2016 年前,村里缺水严重,村民吃水需从邻村借或买,生活艰难。后来响应易地搬迁号召,起初部分村民对房屋分配有顾虑,尤其只会说蒙语的老人,理解政策困难。经党委政府与驻村第一书记一年百余次入户恳谈,用蒙汉双语解释政策,127 户村民最终签字,开启乡村振兴新路。
这段经历深刻印证:推广普通话、消除沟通壁垒,是惠民政策精准落地的首要重点。
在访谈中,张书记说,新村建设时,“融合党建” 机制发挥关键作用,多个职能部门联合成立党组织,解决规划、审批、施工难题;政府倾听群众意见,协调施工方优化房屋细节。如今的新村,纯净水供应、卫生厕所、洗澡设施等齐全,“最美庭院”“最美人物” 评选激发村民自治热情。朗朗上口的三字经版村规民约,不仅是文明新风的载体,更是推广普通话、规范村民日常表达的生动课堂。
“一区三基地”:沃土生金的振兴引擎
“不仅要住得好,更要过得好。”团队分批下乡走访调研发现,十家段村以“一基地三区”(种植基地、生活区、设施农业区、养殖区)规划为支撑,实现了生活与生产分离,保障村庄卫生,激发产业动能,带动村民增收。设施农业区引进现代大棚后,因村民无种植经验,大棚利用率低,村里便引进外地种植能手教学;现代产业孵化基地引入企业,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汉作高标” 项目修建小型水坝,将旱地变为良田,土地产出效益显著提升。
实践团成员赴当地红辣椒种植基地调研,了解到辣椒种植作为村里的特色产业之一,在增加村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选种、培育到收获、销售,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产业链,显著增收并带动周边发展。村民称,通过“推普+培训”学习,克服了技术术语交流障碍。产业振兴是乡村“源头活水”,普通话更成为沟通支撑、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爱心食堂:舌尖上的温暖与幸福
实践团走进十家段村爱心食堂。这里是村集体经济增收后设立的“暖心驿站”,这里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餐食,并为残疾人送餐上门。
“孩子们快坐!”实践团成员一进门,老人们便热情地招呼。交谈过程中,75岁的吴大娘脸上止不住的笑容:“想不到老了能吃上免费热饭!以前只说蒙语,看病像‘闯关’,现在学了普通话,心里踏实多了。”“满足”和“安心”成为老人们共同的心声。食堂提供蒙汉双语菜单,护理员用普通话记录健康信息,与卫生院高效对接——推普悄然提升了养老服务的温度与效率。
推广普通话绝对不是“更换”,而是不同民族兄弟姐妹的亲切交流融合,在相互学习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牢焊在百姓心中。此次调研过程中,青岛大学“华言”实践团成员们深切感受到,推普不仅打通政策传递、促进产业升级,更提升了民生服务与民族情感联结。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通辽市、实践团在田间地头持续投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学在青大,问道乡间,致力于助力乡村打破语言障碍,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语动力”。
文字:李静、孙纲毅、马安瑱、翟俊杰
图片:赵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