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县红十字救援队救援演练(资料图片)
天台县红十字救援队成功搜救走失的老人(资料图片)
溪边橙色的救生圈、村头热闹的健康集市、身边随时可用的“急救侠”……天台县的红十字工作正以看得见的方式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发现有人溺水,大家就不用干着急了!”坦头镇溪南村网格员裴英平站在倒溪岸边,指着新近更换的防溺水“三件套”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堤岸上橙色的救生圈、长长的救生杆和救生绳格外醒目。
在天台县,红十字工作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化作一个个具体的救生圈、一场场暖心的服务活动、一位位经过专业培训的“急救侠”,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生命安全网络。
救生圈“站岗”
“三件套”护水域,橙色防线阻溺水
天台县境内溪流众多,其中倒溪是东部最重要的溪流之一,沿线村庄众多。这里既是村民们休闲的好去处,也是暑期防溺水工作的重点区域。
“倒溪溪南段平时水深约有1.2米左右,汛期最深时达5米。”让兼任防溺水巡逻员的裴英平感到忧心的是,“村里有一些留守儿童特别是外来民工的子女经常到这里玩水、钓鱼,暑期监管难度大。”
面对这一问题,2023年5月,天台县红十字会设计了为易发溺水事故地区添置“一个救生圈一根救生杆一条救生绳”为主要内容的“防溺水救在身边”项目。
很快,当地上市企业奥锐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其中,承诺为该项目每笔捐赠1元以上的爱心款,即提供10倍的爱心“加倍金”。仅一个下午,首期项目所需资金就筹集到位。
目前,该县已在河流、水库、山塘、溪边等易发溺亡事故的850个点位完成投放防溺水“三件套”,先后投入爱心资金37.17万元。
整合资源“赶集”
党群集市进乡村,红十字服务送上门
9月上旬,天台县泳溪乡紫云山村的村民们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该县红十字会整合应急救援、眼科、听力等资源,来到大山深处联合开展“红十字党群服务集市日”活动。
活动现场,医院的红十字志愿者为前来就诊的村民开展免费的全科、眼科、口腔科义诊检查,红十字救援队为村民讲解海姆立克急救方法、心肺复苏术等应急救护知识。活动还向10余名低保低边户、困难群众等发放了鞋子和衣服等日常用品和爱心物资。
两年来,类似的活动已举办了333场。县红十字会通过支部“搭台”、党员“摆摊”、群众“赶集”的模式,放大服务效应,将便民惠民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也夯实了红十字阵地建设。
该县机关工委负责人在参与活动后说,县红十字会创新的“赶集”模式、丰富的服务内容、高效的资源整合,将红十字的专业优势、党的组织优势与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精准对接,使服务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急救侠”就位
建强“急救侠”队伍,实现“人比车先到”
去年7月7日,天台雷峰激情谷漂流景区,一位游客突发心脏骤停,情况危急。正当大家束手无策之际,刚考取救护员证的夏军挺身而出,当即对游客实施心肺复苏术。参加过急救培训的雷峰乡教师周秉臻及时加入,与夏军接力抢救。最终,在近半小时不间断地心肺复苏与联合除颤后,在120救护车赶到时,游客已恢复生命体征。
如何打造更多的“急救侠”,是天台县红十字会近年来大力推动的一项工作。作为全省“急救侠”模式推广试点县之一,8月初,天台县启动部署“急救侠”模式试点工作,并开办“急救侠”示范班。
“时间就是生命,当意外伤害发生时,院前的抢救在整个救治体系中十分重要。”县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120急救中心主任胡培阳长期坚守急救一线,他点明急救“黄金时间”的关键意义。在他看来,“急救侠”的特点是具备专业救护能力,能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对伤病员实施应急救护,从而有效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实现“人比车(救护车)先到”的目标。
天台县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周昌满表示,计划到2025年年底,全县村(社)基本实现“急救侠”模式全覆盖,每个村(社)至少配备5名“急救侠”。”
截至目前,天台县已建成1个应急救护培训智慧课堂和5个特色培训基地,实现乡镇培训基地全覆盖。全县公共场所AED配置率达每10万人55.7台,是全省唯一民生实事安装AED成功施救的县。近3年累计开展救护培训1400余期,培养持证救护员近5万名,占全县总人数的1/10。(陈凯胜、余霁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