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矛盾纠纷若化解不及时,小问题可能拖成大问题。如今的洛阳市丰李街道社会治安持续向好,群众安全感节节攀升,2025年一季度更是获评市级“基层矛盾化解先进单位”。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平安建设“25573”机制的有力支撑——它以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为核心,将“被动维稳”的压力转化为“主动创安”的动力,走出了一条具有丰李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一、锚定“党建引领”,构建“25573”机制的四梁八柱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丰李街道深刻把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核心要义,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本地实际深度融合,创新推出平安建设“25573”机制,为基层治理注入“红色引擎”。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平安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 街道党委牵头成立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将16个社区党支部书记纳入核心成员,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坚持依法创建,让每一项工作都有法规“导航”,从矛盾排查到纠纷化解,全程对标法律法规要求,确保“解纷于法有据、处事以理服人”。
机制的精准性,体现在对治理目标与问题来源的清晰界定中。“5个目标”划出底线——不发生群体性事件、不发生敏感节点矛盾激化上行事件、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不发生恶性伤亡事件、不发生重大舆情炒作事件,为平安建设立下“硬标准”;“5种来源”织密排查网——日常排查、群众反映、问题转办、舆情监测、其他渠道收集的问题全部建账,确保“矛盾隐患不遗漏”。而针对合理诉求、矛盾纠纷、信访事项、生产安全隐患、秩序治理、问题线索、意见建议等“7种情形”的精准分类,则让治理靶向更明确,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更关键的是,“3项兜底保障”与“6+1+16”矛调力量体系形成了闭环。6名矛盾调解专家、1名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与16个社区的党员调解员组成“红色调解队”,由街道平安建设办公室统筹,实现“统一建账、分类处置、销账管理”,让“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从理念落地为现实。
二、聚焦“多元联动”,激活平安建设的协同效能
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丰李街道以“25573”机制为纽带,将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构建起“党工委统筹、部门联动、社区落地”的治理共同体。
治理效能的提升,始于责任的压实。在区委政法委指导下,区司法局、信访局多次下沉调研,区委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平安联创”工程,推动政法力量下沉社区;街道则将平安建设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建立“党工委抓总、班子成员包片、社区具体落实”的三级责任体系。前窑社区党支部书记说:“现在每月召开平安建设推进会,矛盾化解情况直接与评先评优挂钩,大家的干劲更足了。”
“25573”机制的活力,在于将“坐等问题上门”变为“主动上门解纷”。每周,16个社区的党员调解员佩戴党徽走村入户,排查矛盾隐患后上报街道“一站式”调处中心;中心随即组织矛调专家、法律顾问“会诊”,按矛盾性质分级处置:简单纠纷由社区调解员当场化解,复杂问题启动多部门联动,重大隐患启动应急响应。
三、厚植“为民底色”,收获看得见的平安成效
机制的生命力,最终要靠成效检验。自“25573”机制运行以来,丰李街道的治理成效可感可触:排查矛盾纠纷风险隐患97起,办结66起,31起持续关注,正在稳妥推进。
更珍贵的是群众的“心”变化。“以前邻里吵架没人管,现在调解员主动上门,住着踏实!”丰李社区居民张大妈的话,道出了群众安全感的提升。这种变化,正是“25573”机制从“被动维稳”转向“主动创安”的生动注脚——它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更重塑了群众对基层治理的信任。
四、持续发力向未来,平安建设再谱新篇
下一步,丰李街道将持续深化 “25573” 机制,强化党建引领、建强矛调队伍、扩大群众参与,让“枫桥经验”在丰李大地结出更多硕果。
从“被动维稳”到“主动创安”,变的是治理理念,不变的是为民初心;丰李街道以机制创新破解治理难题的实践,正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着鲜活样本。(于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