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捞起“金豆子” 芡实叩开致富门

2025-09-09 16:43:44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秋风轻拂,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义井镇杨店村的河塘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田园画轴,迎来了又一年的丰收季。水八仙之一的芡实,因其果实形似鸡头,俗称“鸡头米”,此时正于层层碧叶下悄然成熟,为这片水乡泽国

秋风轻拂,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义井镇杨店村的河塘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田园画轴,迎来了又一年的丰收季。水八仙之一的芡实,因其果实形似鸡头,俗称“鸡头米”,此时正于层层碧叶下悄然成熟,为这片水乡泽国披上了一层丰收的华裳。

走进杨店村的芡实种植基地,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色的海洋,硕大的芡实叶片如圆盘般相互簇拥,铺满水面,其间点缀着紫色的花朵,如梦如幻。清晨,薄雾尚未散尽,十多名采摘工人已身着防水服,手持特制工具,在水中熟练地穿梭,他们小心翼翼地拨开芡叶,精准定位成熟的果实,用小刀干净利落地割断底部,将一颗颗饱满的芡果采摘上岸,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尽显劳作的娴熟与高效。

在杨店村,像卷烟零售户程俊这样“店铺+种植”双轨经营的村民不在少数。程俊的零售店铺是村里人气颇高的便民站点,近年来,他瞄准芡实的市场潜力,在经营店铺的同时,逐年扩大自家河塘的芡实种植规模,如今不仅能供应新鲜芡实,还引进先进专业设备,对芡实进行深加工。经过筛选、打磨、清洗等多道工序,原本带刺的芡实摇身一变,成为雪白圆润、易于储存的芡实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同村的零售户李建国、张红梅也纷纷跟进,依托自家店铺的客源基础,尝试芡实种植与销售,小小的鸡头米,渐渐成为大伙眼中增收致富的“金豆豆”。

“早上四点多,工人们就下塘干活了,每人每天能有200元的工钱,这既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难题,也让大伙的钱包鼓了起来。”程俊一边在零售店铺整理刚到货的芡实仁,一边感慨道。可话语间,他也透露出困扰:“芡实采摘对技术和体力要求高,现在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劳动力短缺一直是个大问题,我和建国、红梅他们,每到采收季都得亲自下塘,和工人们一起劳作,忙得脚不沾地。”李建国的种植塘规模虽不及程俊,但同样面临用工难题,他的零售店铺本就需要照料,每到芡实成熟季,更是常常顾此失彼;张红梅则坦言,自家加工环节缺人手,有时采收的芡果不能及时处理,影响了品质和销路,几位零售户凑在一起时,总为劳动力短缺的事犯愁。

面对杨店村卷烟零售户群体在芡实种植中普遍面临的这一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困境,合肥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迅速将其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清单,依托“徽映”志愿者服务队组建专项帮扶小组,制定了覆盖芡实采摘、加工全周期的志愿帮扶方案。“我们不少队员有农村生活经历,对农活不陌生,得知杨店村芡实采摘缺人手,大家都主动报名,想为村民实实在在出份力。”志愿者钟文甲一边麻利地穿戴防水装备,一边介绍道。采摘组队员在熟练掌握芡果辨识、切割要领的基础上,与农户们在水塘中默契配合、并肩劳作;辅助组则负责将采摘上岸的芡果转运、分类,大大提升了整体采收效率。

更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杨店村的帮扶并非“一次性支援”。在了解到基地加工环节同样面临人手紧张问题后,合肥市局(公司)持续调配志愿者力量,组织党员志愿者前往生产加工车间,协助工人开展芡实分类、初选、清洗等工作,从田间到车间形成“全链条”支援。不少志愿者还主动记录加工流程中的细节问题,结合自身经验为基地优化工序、提升效率提出建议,真正做到既解“燃眉之急”,又谋“长远之益”,让种植户们彻底卸下了劳动力短缺的包袱。

不仅如此,志愿者们还积极牵线搭桥,邀请采购商、经销商前往村里参观洽谈,为种植户与市场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成功促成了多笔合作订单。在一系列组合拳的推动下,杨店村的芡实不仅在本地市场站稳了脚跟,还逐渐远销至周边地区,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近年来,合肥市局(公司)始终聚焦群众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从助力采摘到拓展零售销售渠道,再到全方位的品牌推广,他们用实干与付出,为当地芡实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让小小的鸡头米真正成为了村民们的致富果,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踏出了坚实有力的奋进足音。(宋宇)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