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七月的风掠过天山脚下的稻田,把麦浪的清香送进衣袖;当晨露还沾在稻苗的叶尖,我们已背着装满期待的行囊。盛夏七月,作为石河子大学理学院赴第四师六十八团寻访兵团故事实践团的一员,我踏上这片浸润着兵团热血与荣光的土地,在15天的“三下乡”实践中,用脚步丈量大地,用行动书写青春,终于读懂了课本之外最生动的“初心”与“传承”。
这个退休前7次获评“优秀组工干部”的老党员,婉拒企业高薪,亲手将“农、书、画、文”搬进田野,每天坚持写作记录兵团变迁。“文字能留住日子,就像种子能留住春天”,他在团日活动中说的这句话,让我看见坚守不是原地踏步,而是以笔墨为犁,在时光里耕耘时代记忆。而三连的万亩稻田,则藏着另一种“守正创新”的坚守。7月8日见到王伟连长时,他正在巡查稻田,这个退伍军人说起土地便满眼热忱:“老一辈‘挖井人’用血汗换来了今天,我们不能守着老经验过日子!”这些年,他带着职工修水渠、搞滴灌,引进智能灌溉设备,让全连机械化率提升至90%,昔日的土地如今长出了金疙瘩,成为了聚宝盆。
图为实践队成员下地拔草实践活动
看着翻滚的稻浪,我忽然明白:兵团人的坚守,从来不是“守着过去”,而是“向着未来”;我们青年的奋斗,也该像他们一样,既要守住初心的“根”,也要长出创新的“芽”。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7月14日清晨,当我换上胶鞋踩进三连稻田的那一刻,才真正读懂“粒粒皆辛苦”的分量。黑色淤泥顺着鞋缝往上涌,每走一步都像陷在棉花里;稻苗与杂草长得几乎一样,稍不留意就会弄错;稻叶边缘的锯齿划得胳膊发红,小虫在身边嗡嗡打转;拔草时得用手指抠着淤泥刨根,不一会儿指甲缝就满是黑泥。太阳升高后,汗水流进眼睛里涩得发疼,衣服湿透贴在背上,像裹了层密不透风的塑料布。“我们年轻时光脚踩田,割稻子磨出血泡,插秧弯一天腰直不起来!”旁边的职工阿姨一边教我认稻苗,一边笑着回忆。听着她的话,看着她草帽沿上滚落的汗珠,我手上的劲却更足了——原来“实干”从不是喊出来的,是胶鞋里的淤泥泡出来的,是伤口疼出来的,是从“镰刀到收割机”的跨越里悟出来的。后来在社区打扫街道,扫落叶时小虫纷飞,滚烫的地面烤得人难受,但当看到干净整洁的巷道时,疲惫便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我忽然想起陈世荣厂长的故事,那个骑着补过多次胎的自行车跑销路、带着职工捡石头攒钱换设备的老干部,却在灾情时捐出积蓄、资助学生,他说“日子是干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这句话,我在田埂上、巷道里全懂了:青春的价值,从来不是在温室里绽放,而是在泥土里扎根,在实干中生长。
15天的实践里,感动与领悟常在不经意间抵达。在9连的民族团结活动上,我们与少数民族同胞手拉手唱歌跳舞,孩子们的笑声像阳光一样灿烂,“团结”不是口号,是共种一块田、共跳一支舞的默契,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注脚;在巴扎大集上,我们摆起摊位宣传反诈骗知识,帮老人解决养老金认证问题,当阿姨拉着我的手说“多亏了你们这些娃娃”时,我明白“奉献”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它藏在赵老日复一日守护文化的执着坚持里,于岁月流转中熠熠生辉;融于志愿者将青春留在边疆的无悔选择里,在广袤天地间绽放光芒。
图为实践队在巴扎集市进行防诈骗等普法活动宣传
“青春不以山海为远,志愿只向国家未来。”如今再回望六十八团的方向,那里的稻浪仍在我脑海里翻滚,陈延茂爷爷挺直的腰杆、赵兴华老先生笔尖的墨香、王伟连长田埂上的脚印,还有职工阿姨草帽沿的汗珠,都已化作我心中最珍贵的宝藏。我终于懂得,“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不是教科书上一排排冰冷的铅字,而是流淌在兵团人血脉里的基因。“三下乡”的意义,从来不止于走过多少路、见过多少人,更在于它让我们这些青年学子,在泥土的芬芳中看清了乡村的未来,在前辈的故事里找准了青春的坐标。它让我明白:我们这代人的“奋斗”,不该是温室里的空想,而应是“用脚步丈量大地”的踏实,是“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坚韧,是“冀以晨雾之微,补益山海”的担当。
图为参观当地景区长丰稻作文化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未来,我会带着在六十八团收获的感动与力量,回到校园、走向社会,像兵团前辈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华章。我坚信,只要我们心怀热爱、笃行不怠,六十八团的明天、新疆兵团的明天,定会如稻浪般翻滚出更灿烂的希望,而我们的青春,也终将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