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至8月23日,为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筑牢文化的坚实根基,以及为建筑文化注入新鲜活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文韵拾光队沿着时间的脉络,从游牧文明的鲜活载体到中原礼制的建筑典范,从革命精神的物质见证到中西文化交融的生动诠释,实地触摸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建筑,开启一场穿越古今、纵横南北的文化之旅。
当时光回溯至远古时期,文韵拾光队从新疆伊犁起程,探访颇具民族风情的哈萨克族毡房。在当地牧民介绍下,队员们详实记录其“穹顶为天、圆形为和”的结构、顶部的“奥然”采光通风的功能与敬畏自然的文化内涵。实践伊始,我们不仅感受到适应自然的生存智慧,更触摸到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以草原为根的文化命脉。
图为实践队队员观察到的毡房外部。周羽佳/摄
图为实践队队员发放西柏坡宣传海报。郭紫怡/摄
跟随时间的脚步来到近代,队员们来到重庆石柱万寿古寨,沿石阶而上,欣赏石刻、点将台、吊脚楼等人文景观,感受历史与建筑的融合,体验浓郁的民族风情。整个实践路线就像一个土家民族的故事,层层递进,逐步了解到古寨的军事历史、建筑特色和民俗文化。
时光最终停驻于青岛里院,队员们在这里探寻到青岛的记忆密码,触摸中西文化交融的生动缩影。里院作为青岛老城的活化石,既蕴含西方商业建筑的实用性,又延续中式家族聚居的生活传统。在这里,队员们体验到了充满烟火气息的里院生活,这里不仅是历史的回廊,更是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晶。
基于本次实践,为推动成果转化落地,大力推广各地建筑文化,文韵拾光队设计出一系列的宣传成果,包括海报、plog手册、文创产品等;并同步运营多个平台账号,通过自媒体宣传中国建筑文化,切实让更多人通过本队的宣传深刻了解到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在完成系列宣传内容创作与多平台推广的基础上,我们并未止步于输出,而是着力推动实践成果从宣传素材向可感知、可传播的文化载体转化,那些极具建筑特色文化的宣传海报和文创产品,不仅在当地起到了宣传作用,还被当地文旅广泛采纳。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广兴里合影。郭紫怡/摄
文韵时光队以实践为底,传承建筑美学,弘扬优秀文化。从游牧毡房的人与自然共生到古代建筑的榫卯结构,从红色院落的精神接力到里院巷陌的文化韧性,文韵拾光队将继续以青春脚步丈量建筑文脉,续写建筑文化新篇章。
文章作者:刘紫曦 陈怡然
摄影人员:郭紫怡 周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