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湖北南漳烟区,在“60116”的山地烟叶发展新模式的帮助下,一个个“微单元”改变着当地烟农的生产生活,一件件产业发展“急难愁盼”迎刃而解。
何为“60116”模式?
南漳县作为一个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山区县,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之说,烟叶产业面临服务半径大、基础设施不完善、雇工难等问题。南漳县烟草专卖局经过深入调研发现,在山区种植烟叶,60亩左右的适度规模种植户投入产出比最高。为了打通服务烟农的“最后一米”,经过三年探索,南漳县局创新推出“60116”的山地烟叶发展新模式,不仅优化了服务资源配置、破解了山区烟叶产业发展难题,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一个人轻松管理三个烤房
“‘60116’模式以60亩为一个‘微单元’,推行网格化管理。我们积极争取烟区党委、政府支持,为每一处微单元配套1处三连体烤房群和1处附属设施,围绕烟叶生产‘耕种收、苗管烤’六大场景,集中力量在土地流转、设施配套等方面予以支持。”南漳县局生产办主任赵玉纲介绍说。
烘烤环节与烟农收益息息相关,2021年以来,南漳县局共新建新能源烤房293座,包括可移动装配式烤房、电能热泵烤房等多种类型,实现了烘烤环节的生态环保。伴随着新能源烤房的落地,“清洁+节约”烟叶烘烤模式在南漳烟区应运而生,实现烘烤环节“减排降损、提质增效”目标。
“政企联合为我们新建的烤房,一个人就可以轻松管理三个烤房,而且配套了编烟棚、分级区、干烟存放室、烟叶醇化室及燃料保管室,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还避免了转场搬运带来的损失!”板桥镇烟农晏世鹏对此赞不绝口。
谁使用、谁受益、谁管护
基础设施建得好,更要用得好、管得好。南漳县局坚持“产权公有、有偿使用、共建共享”的原则,明确“微单元”基础设施责任人,通过屋场会、现场会帮助烟农算清管护与维修的经济账,邀请设备厂家技术人员开展培训,提升故障排查和简单维修能力。同时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从烟叶税收中按比例提取财政专项管护资金,确保每座烤房都能得到及时维护,延长使用寿命。
“我们采取‘政府主导+烟草指导+收益主体主责’的模式,三方定期开展管护巡查、技术指导和系统校准,确保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南漳县局烘烤主管李永辉介绍。此外,还对因管护不到位造成损坏的设施设备,不予列入下年度维修更换计划,确保“谁使用、谁受益、谁管护”落到实处。目前,全县新建烤房设施利用率达到100%。
一点都不耽误事儿
“我这‘三先’急需3个机耕手……”
“我明天采烟还缺5名工人……”
农忙时节,这样的求助信息在烟农联系群频频出现。令人欣慰的是,每次都能得到快速响应。“上午发的需求,下午就有烟技员联系解决,一点都不耽误事儿!”烟农白德清感慨到。
为解决用工难题,南漳县局联合烟农合作社,对“微单元”内的剩余劳动力建立台账,登记联系方式、农机具等信息,并通过“烟叶生产互助小组”“用工驿站”等方式,实现信息、资源、用工、技术互助。烟叶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和微信群,实时掌握烟农需求,监督作业质量,协助开展专业化服务,确保农忙时节生产高效有序。尤其在烘烤期间,由烟技员和烘烤师组建的“110服务队”24小时在线服务,烟农烘烤设备和技术遇到障碍时,工作人员1小时内到现场处置、减少烟农损失。
如今南漳烟区的“60116”模式正如一根金线,将分散资源、零散需求、政策支持、技术指导串点成线,巧妙地编织成一张紧密相连的产业网,每一个“微单元”都在讲述着不一样的故事。下一步,南漳县局将继续以“绣花功夫”在烟区深耕细作,深化数字赋能、强化服务升级,深化“60116”山地烟叶发展模式,让这张产业网络越织越密、越织越强,着力实现“金叶富农家,产业兴乡村”。(全春喜,赵玉纲,邓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