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银龄康寿、岐黄养老”社会实践团的15名师生,带着精心准备的材料与满腔热忱,奔赴聂河医院开展为期15天的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不同于专业医疗诊疗,团队以“陪伴为笔,关爱为墨”,通过手工互动、暖心交流、生活关怀等方式,走进乡村老人的日常,用青春的陪伴驱散孤独,用真诚的服务传递温暖。
“姑娘,这个扭扭棒怎么拧才能变成小花呀?”在聂河医院的活动室内,72岁的刘奶奶拿着彩色扭扭棒,眼神里满是期待。实践团成员坐在老人身边,手把手教大家制作扭扭棒手作——先把金色扭扭棒弯成花杆,再用红色、粉色的材料拧出花瓣,最后缀上一颗小珠子当花蕊。指尖翻飞间,原本普通的塑料棒渐渐变成了一朵朵鲜活的“花朵”“蝴蝶”。81岁的张爷爷举着自己做的“小太阳”,笑得像个孩子:“我要把这个送给隔壁床的老伙计,他总说日子闷得慌。”
除了手工互动,团队还准备了简易的艾灸体验。成员们提前学习了基础艾灸知识,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为有需求的老人温灸穴位,一边操作一边拉家常。“奶奶,您平时晚上睡得好吗?”“爷爷,孩子们最近来看您了吗?”聊天中,大家渐渐摸清了老人们的生活状态——不少老人因子女在外务工,一年到头难得见上几面,日常除了看病、吃饭,大多时候就是坐在窗边发呆,“孤独”成了他们生活里难以言说的底色。
为了多陪陪老人,实践团成员主动“排班”:有人陪老人在院子里散步,听他们讲年轻时的故事;有人帮行动不便的老人剪指甲、整理衣物;有人用手机帮老人和远方的子女视频通话,当屏幕里传来孙子“爷爷我想你”的声音时,原本沉默的李爷爷红了眼眶,紧紧握着成员的手说:“谢谢你们,让我又听见娃的声音了。”
15天的相处里,实践团不仅是“服务者”,更是“倾听者”与“陪伴者”。他们记录下老人们的心愿:王奶奶想要一张和子女的合影,赵爷爷希望有人听他唱年轻时的老歌,陈奶奶念叨着还没见过城里的高楼……团队把这些心愿整理成“夕阳心愿清单”,计划后续联动更多志愿者一起完成。“一开始以为是我们在帮助老人,后来才发现,是老人们让我们懂得了陪伴的意义。”团队负责人董懿萱说,看着老人们从沉默寡言到笑容常挂脸上,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感动。
此次志愿服务,没有轰轰烈烈的诊疗场面,却有着细水长流的温暖。实践团用最朴素的陪伴,填补了乡村老人情感上的“空缺”,也让“尊老敬老”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正如一位老人所说:“孩子们来这几天,我觉得日子都亮堂了。”
青春与夕阳的相遇,注定充满温暖。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的学子们用志愿服务践行初心,不仅为乡村老人送去了欢乐与关怀,更让青年一代懂得了“陪伴”这一最简单却最珍贵的情感传递。这份跨越代际的温情,既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更是新时代青年用行动书写的责任担当——愿每一位老人,都能被时光温柔以待,都能拥有不缺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