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7月14日至17日,安徽农业大学赴临泉县暑期实践团深入临泉县杨桥镇与长官镇,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访问、问卷调研等形式,聚焦设施农用地发展与乡村振兴,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此次调研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的核心要求,实践团充分发挥农业学科优势,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将课堂所学的土地管理、农业技术等理论知识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在智能温室的绿意与田间地头的泥土香中,开启了田间地头的“第二课堂”。
实践团走在田间地头 谢淑仪 供图
7月14日,实践团在范树平老师带领下,前往临泉国家科技园参观学习并调研当地设施农用地。科技园工作人员介绍了整体规划、建设历程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成就,展示了先进智能温室、无土栽培技术、优良品种培育及农业物联网应用。优良品种培育基地内,实践团见证了一系列具有本地特色的优良农作物品种。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新品种的选育过程,从最初的亲本选择,到历经多代的杂交、筛选,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这些优良品种具有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等诸多优势,已在周边地区广泛推广种植,切实带动了农民增收。此外,农业物联网应用也在园区内得到充分展示。通过遍布田间地头的传感器,种植户可实时掌握土壤墒情、气象数据等信息,并通过手机 APP 远程操控灌溉、施肥等设备,真正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
实践团参观实验站 刘熙媛 供图
7月15日至16日,实践团与临泉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部召开座谈会。临泉县自然资源部主任李雪莉介绍了设施农用地的整体规划布局、现有规模、审批流程及规范管理工作,强调对其合理利用与科学管控的重视。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当地设施农业的产业布局、经营模式及经济效益,双方探讨了设施农用地在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座谈会为实践团了解设施农用地发展现状提供平台,促进校地交流合作。
实践团与临泉县自然资源部召开座谈会 刘熙媛 供图
随后深入长官镇杨岔村开展设施农用地实地走访调研。在村干部带领下,实践团与村民、种植户交流,了解设施农用地实际利用情况与发展难题。如杨岔村设施农用地布局分散,部分老旧大棚因资金不足未及时改造影响种植效益,村民对设施农业新技术、新模式了解不够。实践团结合专业知识普及无土栽培、绿色防控等技术,并表示将整理反馈问题,提供技术指导建议。
实践团与临泉县农业农村局召开座谈会 刘熙媛 供图
随后,实践团一行深入长官镇杨岔村,开展设施农用地实地走访调研。实践团成员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走进田间地头、温室大棚,与当地村民、种植户面对面交流,近距离了解设施农用地的实际利用情况与发展难题。走访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还发现,杨岔村的设施农用地在布局上存在一定分散性,部分老旧大棚因资金不足未能及时改造,影响了整体种植效益。同时,村民们对于设施农业的新技术、新模式了解不够深入,在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仍依赖传统经验。实地走访让实践团成员对设施农用地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座谈会上了解到的政策与规划,在田间地头有了生动的体现,也暴露出一些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接下来,实践团将把杨岔村的调研情况与前期座谈会内容相结合,进一步完善调研数据,为临泉县设施农用地的优化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
实践团走访种植户 谢淑仪 供图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宏图里,“三农”事业是重中之重。青年学子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应勇立潮头,主动投身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争做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践行者、实千家,于广袤无垠的乡村沃土上。此次临泉之行,不仅是一次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更是一次青春力量与乡村发展的温暖相遇。实践团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沉甸甸的责任继续前行,他们深知,设施农用地的合理利用与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未来,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让更多科研成果扎根田野,让更多青年学子投身乡村,用专业与热情为设施农业发展注入活力,助力临泉县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稳步迈进,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供稿单位:安徽农业大学;黄思宇、周数元、谢淑仪、龙星语、杜语蝶、牛祥松、刘熙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