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之滨的无为市,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身着“徽映志愿者”红马甲,十年来风雨无阻地穿行在大街小巷。从青丝到白发,从几个人到几十人的团队,安徽芜湖市烟草专卖局无为市局志愿服务队用时光丈量爱心,用坚守诠释担当,成为这座江畔小城最温暖的文明注脚。
日常里的坚守:让服务成为生活的刻度
每月10日和25日的清晨,无为市同心社区的周阿姨总会隔着窗户张望。她知道,那群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又要来——暴雨天会撑着伞清理下水道,雪后会带着铁锹铲冰,开春时还会蹲在绿化带旁捡拾烟蒂。“我家门口经常被贴满了‘牛皮藓’小广告,他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清理”,周阿姨的念叨里,藏着志愿者们最鲜活的日常。这些红马甲的身影不仅活跃在社区服务中,还挽起衣袖献出热血,累计组织献血超过20000毫升,用无声的奉献温暖着整座城市。
十年来,这个温暖的“约定”从未失约,纵使风雨肆虐也始终如约而至。2016年盛夏和2020年7月无为市都曾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多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无为市烟草局的志愿者们闻“汛”而动,迅速投身抗洪抢险的一线战场。脚下的雨靴踏过泥泞,肩头的扁担挑起担当,胸前的红马甲在风雨中跃动如火焰 ——这抹独特的“烟草红”,悄然在百姓心间绽放成最安心的花。
法治中的温度:把法规讲成百姓的语言
“阿爹您看,这烟包装花里胡哨,其实是披着糖衣的‘毒’”。在高沟镇集市的普法摊位前,志愿者吴成铜正举着宣传册,用无为方言给赶集的老人讲解。他身后的展板上,“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卷烟”的标语旁,贴着志愿者们手绘的漫画 —— 穿校服的孩子摇头拒绝香烟,旁边配着“卖烟给娃,违法挨罚”的短句。
这样的场景,在社区广场、零售店铺、乡村大舞台不断上演。针对零售客户,他们编了“规范经营三字经”:“查证件,看年龄,拒假烟,守规矩”;面对村民,就用“方言快板”讲《烟草专卖法》;遇上年轻人,便打开短视频播放。自2021年“八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无为市烟草专卖局已经普法进乡村80个,覆盖率达30.5%;普法进社区5个,覆盖率达35.7%;普法进卷烟零售户680户,覆盖率达25.4%。这些数字背后,是无为烟草人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法治信仰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成长里的光亮:为梦想搭起向上的阶梯
“收到入职通知书那天,我先给李叔叔打了电话”。2021年考入山东协和学院的小张,今年顺利毕业并找到心仪的工作,她第一时间将这一喜讯分享给了资助了她八年的烟草志愿者。至今记得八年前第一次见到烟草志愿者的场景 —— 他们抱着一摞《呐喊》《巴黎圣母院》等高中必读书籍,蹲在她家斑驳的书桌前,一笔一划教她填“徽映助学”申请。由于家庭条件特殊,今年无为烟草局又接力资助了小张的妹妹。这样的故事,在无为的20多个家庭里流传。金秋助学活动开展以来,3万余元助学金像一束束光,照亮了困境学子的求学路。
志愿者们不光捐资,更会“量身定制”帮扶:给爱画画的孩子带水彩笔,给爱读书的孩子捐赠图书,给内向的孩子写鼓励信。近日,小张的妹妹给志愿者发来短消息“是你们让我们相信,努力就有光”。
校园里的防线:给青春一片无烟天空
无为市烟草专卖局积极利用“3·15”“6·29”“12•4”等普法节点,联合无为市法院、无为市检察院等部门,以“法治进校园” 为载体,开展精准普法,通过“普法小课堂”普及卷烟危害等活动;通过开展有奖竞答、情景模拟等活动形式,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结合热点问题,用案例解析方式形式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升学生法治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向参与活动的学生发放宣传资料,青少年学生在签名墙上郑重写下名字,象征着对“远离烟草” 的公开承诺,提升孩子们对“拒绝吸烟” 的心理认同感。
从晨光熹微的血防站到深夜鏖战的防汛堤坝,从乡村集市的普法册到校园课堂的情景剧,无为烟草的志愿服务早已超越“活动”的范畴,变成了刻在骨子里的习惯。正如该局主要负责人所说:“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想踩在群众需要的地方。”(牛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