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阳光掠过淄博的陶土山峦,一场关于陶瓷非遗的寻根之旅悄然启程。“齐风陶韵:淄博陶瓷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传播行动”团队循着历史的脉络,用两天时间深入这座千年瓷都的肌理,在艺术馆的匠心、博物馆的厚重与现代企业的创新中,读懂陶瓷里流淌的齐地文脉。
实践背景:
2011年5月,淄博陶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创新转化陶瓷文化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事件。陶瓷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它既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进行一场壮阔的跨时空、跨国别的远征,是时代使然更是陶瓷文化本身的发展所求。团队合作发挥各专业所长,从实践当中探索中国优秀非遗文化的当代传播路径。
一、匠心传承:李秋峰艺术馆里的守正之道
20日上午,团队首先走进李秋峰陶瓷艺术馆。推开古朴的木门,工作室的台面上还摆着未完成的刻瓷作品,刀痕深浅间,纹样显露出立体的层次感。墙上悬挂的老照片里,李秋峰大师研习的场景,定格着技艺传承的温度。指尖划过瓷面的触感,如同触摸温润的玉。展厅里每一件作品都在诉说着陶瓷艺人对传统的坚守,这里没有流水线的批量生产,只有“一刀一刻皆修行”的匠人精神。
二、时空对话:淄博陶瓷琉璃馆的文明长卷
淄博陶瓷琉璃馆人头攒动,整个展馆分15个展厅,从新石器时代的蛋壳陶到现代琉璃艺术,跨度整整万年。随着讲解员的指引,我们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在陶瓷的演进中读懂齐文化的基因密码。一只造型古朴的陶罐前围满参观者。“这叫‘铺满’,是旧时齐地的储钱罐,设计成只进不出的样式,要等装满了摔碎才能取出。”讲解员的话让大家会心一笑,这看似固执的设计里,藏着先民“积少成多”的生活哲学。
每个展厅都是一段浓缩的文明史,当夕阳透过玻璃穹顶洒在展厅中央,精美的陶瓷仿佛在诉说:淄博陶瓷的生命力,正在于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
三、薪火相传:企业车间的创新实践
21日清晨,团队来到华光陶瓷集团,这里展现了传统技艺的现代转生,数字化的浪潮正与传统陶瓷技艺深度交融。工匠们围坐在工作台前,手中的画笔在瓷胎上流转,为华青瓷勾勒出细腻的纹饰。参观过程中,工作人员热情地为我们介绍了各种陶瓷与琉璃制品。从温润雅致的华青瓷,到工艺精湛的刻瓷作品,每一件都展现着淄博陶瓷琉璃独特的魅力。他们详细讲解了不同品类的制作工艺、历史渊源以及背后的文化故事,让我们对淄博陶瓷琉璃的丰富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调研感悟:
在淄博非遗陶瓷文化的调研之路上,每一步都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对创新传播的思考。深入淄博陶瓷核心产区,走访博物馆、企业和非遗工坊时,那些历经千年的陶瓷纹样与技艺,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深刻理解了非遗保护传承的紧迫性。团队成员各展所长,从组织策划到拍摄剪辑,从设计文创到宣传推广,大家齐心协力将专业知识与实践需求结合。与非遗传承大师交流时,他们对技艺的坚守与创新的探索,让我们明白传承不仅是复刻传统,更是要在时代语境下找到新的表达。亲手体验陶瓷绘制的过程,看着普通的泥土在手中逐渐展现出纹样之美,我们更加直观地体会到非遗的魅力。这次调研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是一场文化的浸润。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作为传媒学子,有责任运用专业能力,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让古老的陶瓷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图文(马心畅,李融,杨一诺,张嘉益,李显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