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宜宾指导甘薯产业发展
2025年8月14日,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强研究员率赵海、唐忠厚、张海燕等岗位专家团队,深入宜宾兴文县开展鲜食甘薯测产现场观摩及产业指导交流活动。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正高级农艺师张德银携杜勇利、杨春菊参会。兴文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吴强主持会议。兴文县农业农村局及各乡镇分管农业领导,特邀企业代表参加。
专家团队一行前往兴文县麒麟苗族乡乐望村“两薯轮作”示范基地,现场开展鲜食甘薯测产。该基地由宜宾建屏公司投资建设,采用“科研院所+公司+基地+订单”模式,早春种植“心香”鲜食甘薯,秋季种植马铃薯,此次测产鲜食早甘薯亩产达4860斤,商品薯率95%,亩产值6669元,提质增效成果显著,为参会人员提供了直观的实践范例。
座谈会上,张德银代表宜宾市农业科学院,汇报了宜宾市甘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及本院在甘薯领域的科研工作进展,对当前产业发展面临品种更新滞后、栽培技术亟待换代、机械化进程缓慢、病虫草害多发等挑战,恳请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在优良品种引进筛选、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示范应用、病虫草害综合绿色防控(特别甘薯小象甲的防控)、机械化技术装备研发应用推广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指导,助力宜宾甘薯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兴文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何明强报告了兴文县甘薯发展情况。企业代表游勇、方超等围绕企业发展现状、市场对接及技术需求进行了说明。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质量安全岗位科学家赵海、养分岗位科学家唐忠厚、体系栽培生理岗位科学家张海燕、种植机械岗位科学家张文毅、线虫防控岗位科学家邱思鑫、种植制度岗位科学家周全卢等专家分别围绕甘薯栽种技术、农机应用、加工、病虫害等方面进行了指导性发言。其中,邱思鑫研究员特别针对宜宾地区突出的甘薯小象甲问题,提出清洁田园、强化诱捕监测、科学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控建议。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强研究员详细介绍了体系的岗位设置、核心职责及近期工作重点。他特别强调,体系的核心任务之一是为地方甘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他高度关注宜宾市甘薯产业现状及发展难题,明确表示针对各代表反映的产业痛点、难点,体系将精准组织专家力量,开展针对性研究与技术指导,助力宜宾甘薯产业提质增效。
此次活动搭建了高水平的技术交流平台,推动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与宜宾甘薯产业精准对接,为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提升宜宾甘薯产业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院 杜勇利、杨春菊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