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夏》艺术展在上海徐汇区开幕

2025-07-22 19:32:51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 当蝉鸣在毕业季的尾声拉长成滚烫的弦音,热烈的夏日即将到来,年轻艺术家们正以创作划破时间的边界 —— 这是站在校园与世界交界点上的精神绽放,更是用艺术勇气凿开未来的宣言。威廉·巴特勒&mid

 7月4日下午,由上海美术学院陶艺工作室、版画工作室、首饰工作室、岩彩绘画工作室主办,熔艺术中心承办的展览《阈夏》,在上海市徐汇区熔艺术中心拉开了序幕。到场嘉宾有上海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实验室主任陈光辉、上海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桑茂林、熔艺术中心孙方婷等。本次展览展出陶艺、版画、首饰、岩彩作品共计23组,汇聚了11位来自上海美术学院的毕业艺术家参与。

《阈夏》展览以“阈限性”为核心概念,探讨艺术创作在过渡状态中的生成机制与抵抗潜能。当热烈夏日中毕业季的时空边界逐渐消解,年轻艺术家的实践成为连接学院体系与社会场域的“仪式性阈限”——其作品既是对既定艺术范式的解构,亦是对未来可能性的预演。叶芝在《第二次降临》中提出的“中心溃散”意象,在此被延伸为当代艺术面对不确定性的创作策略。参展作品通过材料、形式与观念的创新,试图在价值多元且快速变动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表达逻辑。艺术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画布或媒介,而是将创作延伸至社会空间,使艺术实践本身成为介入现实的方式。这种创作取向反映了年轻一代对艺术功能的重新思考。在既有体系与个体表达的张力之间,他们的作品既是对艺术教育成果的呈现,也是对更广泛文化议题的回应。展览强调的不是技术的熟练程度,而是艺术如何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行动手段,帮助创作者在复杂现实中定位自身。

本次展览彰显出艺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完成的作品,更在于其激发对话与反思的潜力。年轻艺术家的实践在此成为一种方法,通过不断实验与批判,探索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可能性边界。

陶艺单元:在工艺的临界点上重构认知

黄思棋的《空白边缘》将陶瓷制作过程中被刻意隐藏的注浆口置于视觉中心,这一选择不同于对完美成品的追求。作品通过凝固泥浆流动的瞬间状态,构建了一个关于“未完成美学”的哲学思考场域。艺术家刻意放大的注浆痕迹形成独特的肌理语言,使原本被视为工艺缺陷的“空白”转化为孕育无限可能的创意空间。这种对制作过程的祛魅式呈现,呼应了展览“阈限”主题中对过渡状态的思考——正如毕业这个人生节点,既是对学院教育的告别,也是艺术生涯的真正开端。

版画单元:在重复与差异间的身份探索

陈文洁的《相》系列通过木板凹印、水印木刻与金刚砂技法的创新融合,构建了一个关于人类差异性的视觉人类学研究。艺术家在严格控制的复数性印版制作中,通过金刚砂的随机肌理效果,在看似重复的图像中创造出微妙差异,这种创作方式本身就成为对“个体独特性”的绝佳隐喻。

任嘉仪的《牧神之女》系列则突破了版画的平面限制,引入蜡质材料的时空维度。作品通过反复叠加、雕刻和融化蜡层的创作过程,使画面在透明与半透明、完整与破碎之间形成丰富的视觉层次,这种“建构-解构”的循环过程,恰如其对希腊神话中变形主题的当代诠释。

首饰单元:佩戴的身体哲学与隐喻

林雨萱的三个系列作品将首饰推向观念表达的临界点。《重量》系列通过对钻石对戒的重新诠释,将物质重量转化为情感重量的触觉体验,佩戴者通过指间的压力感受亲密关系中的承诺重量。《触碰心》系列则构建了一个关于“真心”的物质辩证法,磁力相斥的互动机制迫使佩戴者持续调整接触方式,这一过程隐喻了现代社会情感认知的复杂性。最具冲击力的《伸出一根手指》系列,将绣花针这一传统女性劳动工具转化为具有抗争性的佩戴装置,针尖向外的造型既是对女性主体性的宣言,也是对隐形劳动的价值重估。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身体的微型社会剧场。

岩彩单元:矿物媒介的时空叙事

陈泳洁《我们的生活-系列》通过有色土与铁粉的反复覆盖,将日常物品转化为承载集体记忆的物质档案。艺术家刻意模糊物品的实用特征,使观众聚焦于使用痕迹所蕴含的时间厚度。

沈文怡笔下的九龙城寨突破了刻板叙事,用岩彩特有的矿物颗粒质感重构了城寨中拥挤而鲜活的生活图景。李箫瑶的作品在观看距离变化中产生奇妙转化——宏观的城市光效在微观视角下分解为古典油画般的细腻笔触,这种视觉悖论暗示了现代都市体验的多重性。赵李婷则通过岩彩的矿物层次构建了一个循环的时空,我们总说,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然而,在四维时空里,时空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循环往复的霍比乌斯环,没有不可预测的事情,宇宙也没有所谓的起点和终点,我们所处的任何时空都可以视为起点,亦或是终点。我们永远处于自己时空里永恒的循环中……

这些作品最珍贵的不仅是技艺的成熟,更是那种站在各种临界点上的思考勇气。从陶瓷的工艺反思到版画的材料创新运用,从首饰的社会参与到岩彩的时空叙事,年轻艺术家们正在重新定义传统媒介的当代可能性。这些创作预示着一个令人期待的趋势:当年轻创作者跨越学院的阈限,他们的艺术实践将继续在社会现场中生长出新的可能性。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