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象征着团圆、美好、爱与和谐,年年岁岁,花好月圆,古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亦有此意。
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起源于中国,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的发展形成的,赋予浓重的传奇色彩。对于中秋节,中秋来历故事备受人们的关注。那么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呢?下面,一起来看看中秋节由来的故事吧!
因为月饼是圆的,代表了阖家团圆!!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开始。北宋之时,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
中秋节故事
嫦娥奔月
传说嫦娥是远古时候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的妻子。当时十日齐出,非常炎热,庄稼都给晒焦了,给神州大地带来了巨大的恐怖和灾害。后羿为民除害,射落九日,留下一个太阳,人们终于得以正常生活,后羿因此为天下人所敬慕。
他听说昆仑山西王母那里有种“不死药”,这种药,一人吃了可以升天成仙,两个人分吃了,就可以长生不老。于是,他跋山涉水,前往讨取,终于得到。
后羿与嫦娥夫妻恩爱,他舍不得心爱的妻子,也舍不得众乡亲,不愿意一个人上天成仙,就把药带回家交给了嫦娥保存。后羿有个叫逢蒙的徒弟,是个奸佞小人,在八月十五趁后羿出猎,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为使不死药不落入坏人手中,便一口吞了下去。不料吞下药后,她身轻如燕的不由自主地飞上了月宫。后羿便在院子里设下供案,摆上瓜果食品,对月遥念嫦娥。
人们也纷纷仿效,以后年年如此,于是便形成了八月十五这个节日。
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愿忍受元朝统治阶级残酷的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的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了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给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晚上,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了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就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日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的越来越精细,品种也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了。
中秋节习俗
1.赏月:这是最有代表性的活动了。中秋节时节的月亮明亮又圆满,阖家聚在一起赏月是很重要的习俗。在古代还要祭拜月亮。
2.吃月饼:月饼代表着团圆,吃月饼这是必不可少的中秋节项目。现在月饼的馅料繁复多样。
3.燃灯:中秋节各地都有燃灯的习俗。小孩也会点灯笼过中秋。燃灯的规模可堪比元宵节。
4.猜谜:这个活动一般和灯笼同时出现,在灯笼上书写谜语,让人们去猜。猜对的有可能免费获得该灯笼。
5.赏桂花、饮桂花酒:桂花中秋时节开放,人们喜欢在中秋节赏月、赏桂花。还会把桂花做成各种小吃,饮桂花酒。
6.观潮:在浙江一带,除了赏月,观潮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且历史悠久,深受大家欢迎。
除了月饼,还能吃点啥?
糍粑 八月中秋舂糍粑,糍粑是川渝地方的一种为中秋佳节制作的食品,主要原料是糯米,因为要用木棍杵打,俗称“打糍粑”。 麦箭 山东即墨中秋节吃“麦箭”。先用白面摊成煎饼,再加上肉馅或素馅,然后用秫秸卷成筒状蒸熟,吃时加上调料,味道十分鲜美。 大闸蟹 中秋正是“蟹膏肥,稻花香”的季节。一轮满月,一壶清酒,几个老友,一盘大闸蟹,这种滋味让神往。 芋头/芋艿 广东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在江浙一带,芋艿的发音与“运来”相近。所以中秋节吃芋艿,不仅仅只是享口福,同样也表示希望能够好运连连。 毛豆 江浙一带除了芋艿外,还会特地蒸些毛豆。毛豆在当地又称毛豆荚,而荚又与“佳”、“吉”等字谐音。所以吃毛豆是希望能够吉祥如意,万事顺心。 梨 中秋节吃梨意思是把要把“分离”吃掉,表示永远团圆不分离的意思。而且中秋节前后正是梨上市的季节。 糯米莲藕 中秋食藕,是寄团圆之意。以糯米填充莲藕,再以桂花蜜淋之,米香、藕香、桂花香,香浓入口,意喻甜甜蜜蜜。 石榴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时。因其红似玛瑙,白若水晶,入口如晶粒玉浆,成为桌上供品之一,象征长寿、团圆和吉祥。 团圆馍 在北方的很多地方,有一种中秋节的饮食和月饼的地位可谓说是相同的,那就是团圆馍,意味着团圆。团圆馍一共有两层,一层是顶一层是底,中间夹的是香香的芝麻,味道香,口感脆。 编辑:陈盼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