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灵的目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育本身,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更多地开始思考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的深远问题。
作为周口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希望小学的校长,肩负着上千名留守孩子的教育重任。“我在想,如果乡村振兴了,是不是外出打工的就少了,我们的孩子也就没那么多留守的了。”5月19日,接受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采访的李灵说。
由孩子,及家庭;由家庭,及乡村。
今年的代表建议,她把目光放到了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上。为了写好代表建议,她不止一次蹚进村头熟悉的麦田,向乡亲们请教粮食丰产最需要什么。 “下过雨的麦田,我一手指插下去,就能测试出墒情咋样。”她不禁为自己的“农活功底”感到骄傲。
“我的建议是恢复农田浇灌水渠和治理沟河渠道。”李灵说,一些地方水垄沟(小水渠)被破坏和干渠、河道被阻塞甚至填埋的后果是,农田和农作物会受到极大影响。有的地方虽然打了井,但农民浇地时把很长的塑料管摆放在农田里来回拉拽,损坏了不少庄稼,“一家两家不算啥,全省全国呢,这个损失数字不小。”
此外,她还建议恢复农民技术夜校、专业技术培训班。“现在,不少青壮年农民都外出务工,家里只剩一些60岁以上老人和幼儿、小学生。在家留守的人,对于高新农业科学技术接受能力差,对于新型机械设备看不懂或掌握不了驾驶能力。举办短期技术培训班,讲一些适时农业生产知识和农药、化肥、种子知识及传送一些养殖技术,让留守人员得到一些实用技术培训,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百利而无一害。”李灵说,总书记提出了“藏粮于技”的要求,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的意义便在于此。
“我想,粮食重任扛牢了,乡村振兴就有了根本保障。将来再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和乡村产业促进振兴,广大乡村就会更加繁荣富强。到那时,也许外出打工的就少了,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增收致富,孩子们也就再不会留守了。”李灵憧憬说。
(大河客户端记者 于扬 李玉坤)
编辑:陈盼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