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台讯 基层中医药服务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基础保障,近年来,周口市不断探索创新中华传统医学发展路径,努力在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水平上下功夫,积极在全市推动建立集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优质、全面的中医诊疗服务。
“三川十馆·春会”期间,市卫生健康委组织我市13家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健康科普义诊活动。专家们为过往群众把脉、问诊,让群众现场体验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诊疗服务,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平常我就有点颈肩不舒服,他们通过刮痧,拔罐,按摩给我治疗一下,我感觉瞬间轻松了很多,这一次治疗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市民王海红说。
周口市川汇区中医院精神科主任、主治中医师赵秋侠说:“通过我们这次义诊,我深切感受到老百姓对中医的认可,每天义诊人数上达百十余人次。弘扬中医文化,宣传中医药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中医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希望以后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更好地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在郸城县巴集乡卫生院中医馆一楼门诊室,中医师段春生正在为患者开具药方,建议病人前往一楼的康复治疗室进行针灸治疗。
“像我这病去县里看比较远,也不方便,在这儿看也方便,不用跑那么远了,看着效果挺好嘞,医疗报销也挺多,医生也好。”郸城县巴集乡村民王君民说。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中医特色诊疗服务越来越受广大群众青睐。为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巴集乡卫生院大力推进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市县乡一体化中医医共体改革,借力市县两级中医院的传帮带效应,带动中医药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形成中医药工作一体化联动发展新模式。目前,我市所有县级中医医院均达到二级甲等以上中医院标准,所有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80.4%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服务延伸到乡村,可及性不断提高。
郸城县巴集乡卫生院院长徐浩说:“为切实发挥中医药使用技术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效果,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巴集乡卫生院不断学习引进穴位按摩治疗、火疗、中药封包治疗等新业务、新技术,并将针灸、推拿、小针刀、穴位贴敷、牵引、拔罐、艾灸、刮痧等诊疗技术项目纳入常规诊疗服务范畴,极大地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此外,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疑难病症中的作用,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市中医院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积极加强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做强中医优势专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急危重症的救治作用和慢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在中药制剂、中医药文化传播等方面作出了新的探索。同时,积极助力基层“输血造血”不断扩大自己的“帮扶圈”,先后与县级10家中医院、66家乡镇卫生院“牵手”,建立对口帮扶,指导帮扶县级医院提升中医救治能力和中医药服务能力,让当地居民就医不再“舍近求远”,大大提升了百姓就医获得感、幸福感。
周口市中医院康复中心、国家中医优势专科主任龚广峰说:“ 我们周口市中医院作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目前我们拥有国家级中医优势专科3个、省级优势专科2个、省级中医区域诊疗中心3个,开展针灸、推拿等中医传统特色疗法110余种,开发7种中药制剂类型、82个品种。同时,我们医院通过线上线下积极开展中医药健康科普活动,名中医回家乡、进社区、进学校,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牵头编撰《常见病中医药防治手册》、《家庭中医药防治手册》。下一步,我们积极发挥三级甲等中医院的龙头作用,对上合作、对下帮扶,通分发挥中医‘简、便、验、疗、效’优势,为老百姓带来更大的中医药优质服务。”
据悉,我市按照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总思路,以项目建设和“三个标准化”建设为载体,夯实中医药发展基础。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中医医院63所,建成了以市、县中医医院为主导,以综合医院中医科为补充,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为基础,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胡国胜说:“接下来,我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中医药工作决策部署,以中医药强省建设为契机,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构建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发展质量,推进中医和中药、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为健康周口建设、中医药强省建设贡献周口中医药力量。”
周口广电融媒体记者 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