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 国之大者】一线调研:从“门外汉”到“职业农场主”

2022-07-24 14:55:32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本台讯 夏收之后忙秋粮,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发现一种新的土地托管模式,让农民种粮更有成就感,农民把土地托管给专业的服务机构之后并没有当甩手掌柜,而是参与到了管理的全过程,这是一种怎样的新模式,会带来什么样的

本台讯 夏收之后忙秋粮,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发现一种新的土地托管模式,让农民种粮更有成就感,农民把土地托管给专业的服务机构之后并没有当甩手掌柜,而是参与到了管理的全过程,这是一种怎样的新模式,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这几天地里墒情有点不足,周口商水县农民石忠良来到田里,刷卡、通电、浇水,不到一天时间,就把自己负责的200多亩地完全浇了一遍。浇水的同时,他又忙着用无人机给玉米和大豆喷叶面肥。

河南省商水县石庄村村民石忠良告诉记者:“基本上这些耕种管收都要求什么样的机器、播种深度,包括打药打多少、用多少水,基本上哪一步干哪样活都是有时间、有标准的。”

别看现在说起来种地头头是道,一年前,石忠良还是个农活“门外汉”,1986年出生的石忠良虽然生在农村,但却基本上没干过农活,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南方打工,从小到大石忠良对于干农活都比较抵触,家里的近十亩地不是流转就是托管,他始终没和土地打过交道,但今年过年回来,石忠良却不走了。

河南省商水县石庄村村民石忠良说:“耕地、播种、打药基本上都实现了机械化,这些大型机械还有收割机,现在感觉种地没有像以前那么累了。”

让石忠良改变的是当地推行的一种新土地托管模式。石忠良家附近几个村子的12000多亩土地被一家农业服务机构托管,托管后,服务机构把这些土地以200亩为单位,分成若干个责任片区,然后吸引当地农民参与管理。

河南赋农科技服务组织负责人王灵光表示:“这里面一个核心就是我们会利用当地的人,会让村委推荐一部分当地的种地能手,或者是一些留守,或者是返乡的一些年轻人,会参与到我们的耕种管收的过程中,我们把他们培养成职业农场主。”

让传统农民变成职业农场主,进行技能培训是关键,服务机构派出技术专家开办各种形式的辅导班和培训课,让他们尽快掌握农田管理的各种专业知识,并且在利益分配上,鼓励这些农场主多劳多得,超出保底收益的部分给农民再进行二次分红。

河南赋农科技服务组织负责人王灵光说:“他既可以参与到我们整个生产过程中,有一定的劳务费用,同时又有这种分成、分红,就是大家都是种地这个事情的主人公,都是利益共享者。”

石忠良一下子被这种新的托管模式吸引,过完年他就放弃了外出打工的念头,承包了一个单元200多亩地,当起了职业农场主,各种培训加实践,半年之后,他就成了种地能手。

河南省商水县石庄村村民石忠良告诉记者:“我算了算,平均下来我这二百多亩地,服务中心那边有管理费、有利润分成,反正一年下来每个月合到七八千块钱,和打工基本上也差不多。在老家工作各方面比较方便一些,也可以经常回家照顾照顾老人、小孩。比在外面强多了。”

河南赋农科技服务组织负责人王灵光说:“现在最小的有零零后,还有一些八零后、九零后,我们现在能够保证我们一个职业农场主每年收入不低于8万块钱。其实也希望通过我们这种托管,能够把一部分年轻人留在农村,有一定的干事创业的这种平台。”

目前在河南共有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12.5万家,托管服务覆盖1523.7万农户,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近70%。

周口广电融媒体记者 王振伟

康琦琦 许伟光 商水台

编辑:陈盼超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