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台讯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土为粮之母,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坚持把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将耕地保护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一辈子跟土打交道的全国人大代表党永富,从事治土已有30多个年头。3月初,在准备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前,党永富忙里偷闲来到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镇来洼村的麦田里查看土壤。
“用生物技术改良后的健康土壤,一粒一粒的会呼吸。”在麦田里,党永富招呼村民踩踩地找感觉,又拿来铁锹,铁锹下到二三十厘米土壤还是松软的。而相邻未改良的土地,铁锹刚铲破地皮就有板结感。
“把农业质量搞上去,让土壤污染降下来,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履行代表职责,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的努力。”党永富说,他连续4年为革命老区、新疆贫困地区捐助土壤污染治理产品59万亩,减少化肥使用量1180多万吨的同时,粮食增产7670万斤。
2021年8月,自然资源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19.18亿亩,人均耕地约1.33亩。此外,根据《2020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公布的数据,我国高产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中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46.81%,低产田占比21.95%,中低产田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难点所在。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与人民的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对农业提出了坚持系统观念,全过程管理的新时代过程农业新型生产模式,在粮食数量安全的基础上,又提升“无害、营养、低碳、健康”四个新指标需求。同时对耕地的质量要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原有的单一营养体系转变为营养体系、生态体系和污染体系并存的“三土三系”。
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单一营养体系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需要从“三土三系”着手进行综合治理:被农药残留污染土壤体系可直接会杀死土壤生态体系的活性,土壤生态体系微生物下降可直接影响到土壤营养体系转化率下降。
对此,党永富建议要转变新思路,坚持系统观念,全过程解决耕地保护与地力提升新模式。要从国家层面作好系统性顶层设计,包括分工、资金使用与责任划分、教材、培训、宣传等方面,解决当前农业农村部门抓营养体系、生态环境部门抓污染体系、自然资源抓生态体系的碎片化问题。将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由单一营养体系上升为营养体系、污染体系、生态体系为一体的“三土三系” 系统性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满足新时代过程农业生产模式与第二个100年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需要。
“之前,我用了30年研究土壤的污染治理的方法。”党永富深情道,“之后,我愿意用更多的30年来保护耕地、提升地力,让大地母亲更健康,更好的养育中华儿女,让‘中国碗’盛满更多优质粮。”
编辑:陈盼超